翔安加速海域退养提速新机场建设 8月底或完成退养

30.06.2014  11:36
翔安加速海域退养提速新机场建设 8月底或完成退养 - 福建之窗
来源: xm.fjsen.com

  O

  厦门新机场建设工地。(张天骄 摄)

  厦门日报记者(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黄培真)

  昨天上午,海水退去,大嶝小嶝几乎被滩涂与围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错落有致的围堰上,数十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一场场围海造地、保障新机场如期开工的攻坚战在这片平均水深约2米的海域全线拉开。

  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推向这片多年前沉寂的土地。也正是在不久前,经民航总局专家组评审,厦门新机场场址正式落定翔安区大嶝岛。

  新机场的宏伟蓝图,已经在这海天之间快速铺展。如何加速海域退养,保障新机场如期开工,也成了摆在翔安区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已吹填造地约3.1平方公里

  昨日,一个普通的休息日。然而,大嶝街道的办公楼内还是传来工作人员匆忙的脚步声。“地”,是大嶝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婴水最常说的一个字——机场建设首先要有地,眼下在大小嶝之间繁忙的施工现场,正是为将来的新机场提供用地。

  一份工程进度表直观地显示,新机场规划用地面积约31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面积约2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约3.1平方公里的吹填造地任务,而从去年10月份开始,施工方又启动了大小嶝造地(围堰)工程,总造地面积约5.96平方公里。

  未来,气势磅礴的新机场航站楼的绝大部分,就将崛起在这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根据计划,翔安区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相关海域的退养工作,确保该工程顺利建设。

   “双十五条”拉动渔民转产就业

  这一大片切换了城市功能的蓝土地,与大嶝岛2万多的渔民的生计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放开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渔具,这群淳朴但却缺乏劳动技能的人们,靠什么来生存?

  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翔安区比渔民们想得还早。在大嶝街道,有一个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转产就业“双十五条”的新政,剑指的就是这一难题。

  如今,15条“就业渠道”及15条“配套政策”,早已深入大嶝海域退养渔民的心间。“扶持”、“补贴”、“免费”等,成了里面的重要关键词——例如,针对珠绣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加工业因全球经济不景气订单萎缩造成用工减少情况,政府将按订单单价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参加手加工生产的农渔民,按月给予工资性补贴,每月补贴工资的10%。

  没有了渔具,但越来越多的渔民们,却依靠优惠政策带来的力量,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首个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落户大嶝

  展示厅260平方米,培训教室500平方米,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手加工生产加工和业务集散“三个中心”为一体……从去年9月起,翔安区便在全市率先开展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的转产就业试点工作,而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就是翔安区在试点工作中打造的首个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

  这一切,与厦门新机场的建设密切相关。翔安区深知,机场要顺利建设,必须要把用地如期地交出来,而交地的前提,就是要把这些渔民朋友的生计照顾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迈向新生活。

  昨天,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人来人往,不少退养渔民在这里找回了自信的笑容。目前,欣永旋珠绣工艺厂、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已经入驻,它们,不仅将直接新增500个就业岗位,还将间接带动1000多人在家里实现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