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飘过两朵蝴蝶云》让孩子有双看世界的明亮眼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杨佃青——
对于少年写作,我们的态度是矛盾的,表面上看重,实际上看轻,似乎在说:我们那些“看重”,降低了标准。殊不知,曹植七岁成名、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莫扎特幼年就有了“贝多芬毕其一生追求的境界”,均说明艺术的成功并非完全来自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年纪大小与艺术质量并无实际的关联。有时,童真无邪的直击远胜所谓的洞察世情,稚嫩却无拘无束的奇思妙想正中艺术想象的奥义,少年写作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的“童心论”也落脚于此。《窗外飘过两朵蝴蝶云》一书,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印证。直觉与童真,让著者在观察亲情、世情、风情时宛如获得了无碍的出入证,角度之新颖,趣味之鲜活,感受之真纯,蕴含之清冽,成人文学无法企及。
让孩子拥有一双看世界的明亮眼睛
——悦读《窗外飘过两朵蝴蝶云》
□桂文亚
多年来,常有机会参与台湾小学“阅读与写作”师资培训课程,多次担任中小学学童的作文竞赛评委,也曾带领小学作文班。甚至,曾经整整一年,每个周末为三个“不好好学习”的小男生进行一上午的“语文大进击”,其中一个最让父母头疼的“淘气阿丹”,总会坚定不移地蹲在书桌底下!让人惊奇的是,有问必答,比坐在椅子上心不在焉的哥哥更专心聆听。
孩子的世界实在不容易让“大人”理解。很多时候,特别是老师、家长,似乎更在意当下社会的价值判断,也从不怀疑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正是这种来自传统的制约,当师长烦恼孩子的作文何以千篇一律,何以充满口号、言不由衷,答案的“始作俑者”,往往就是我们这一群失去童真天趣的成人。谁都不会否认,“我手写我口”是学习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心口如一”却是能感动他人的关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做不到呢?
《窗外飘过两朵蝴蝶云》(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是小作家丫丫的作品集,收录著者60篇9岁到14岁这个阶段的“生活随笔”,却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示范。
中小学阶段是学习的成长期,作品能够幸运出版成册,无疑是经过长期用心的鼓励和栽培,难能可贵的是,成功引领出孩子的灵性与对写作的兴趣。以从小学习各种技艺的孩子为例,长大是否能将这一技之长转化成“终身职业”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将因此拥有一双看世界的明亮眼睛:感受美好,感受艺术,感受文学和感受爱的力量。而这一切能力,都来自于长期逻辑思维的训练,加上日常观察、感受和比较的快乐学习。这是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融入,是用一支笔(当然了,现在已经用上了快捷的计算机)长期耕耘后所积累的成果。
这正是小作家丫丫三辑不同作品让我感受到的价值。
三辑作品各有主题,“我来自遥远的百花桥”最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其中 《孩子的委屈》《意外的委屈》 《爸爸生气了》《小宅女的理由》几篇直指真心的佳作,实在让父母深思。《奶奶的幸福》和《姥姥的“破家”》内容反差大,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反映出不同境遇的两位至亲长者的人生际遇。题材把握得好,笑中带泪。文章也处处可见生动不俗的描绘,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吃着,看着,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地扑散着。”“他的脸肿得像一张柚子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零碎、黑色的光……”“小男孩的睡相可爱得不可比拟……呼吸里夹杂着春天的青草味、夏天的荷花香、秋天的麦香和冬天北风的呼啸声。”这些早熟的文字,贯穿全书三个单元。绘声绘影的生活实录、令人莞尔的清新童话、具小说雏形的叙事技巧,就算写充满历史典故的游记,也适时穿插当下情境,解除生硬资料置入的缺失。
有趣,可读,书卷气中不失天真自然。真是可喜可贺啊!
(福建日报 作者为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童书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