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卫计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省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长,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其中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当前我国慢性病高发、频发,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正日益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此外,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增长,而且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2016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达77.22岁
人均期望寿命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众多,经济社会水平、公共健康投入,医疗条件、环境、人口构成、不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影响。
2016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77.22岁。前10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数的92.39%,慢性病占总死亡数的83.02%。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166.37/10万,居首位死因,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肠癌。
未来将借助大数据防控慢病
福建省卫计委疾控处处长缪剑影介绍,接下来我省根据目前大数据发展趋势和国家慢性病信息建设部署,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积极推动慢性病信息管理省级平台建设。加强数据分析及利用,以数据支撑为前提,实现良好的顶层设计。坚持问题为导向,明确防治目标,从重点慢性病防治防治为切入点,提出慢性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
此外,还要落实“防、管、治”三位一体,提升综合干预成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到2020年,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50%的县(市、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建成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到2025年每个设区市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东南网记者 冯川叶)
福建人均期望寿命达77.22岁 慢病防控将引入大数据 -
福州07:55 03.01.2018 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