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期待干部抖擞精神让改革遍地开花

26.01.2016  12:13

  十八大之后三年多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反腐败极大扭转了官员的作风,校正了全社会一些基本的政治及道义认识。改革全面推开,法治的强化和“互联网+”的活跃等历历在目。中国的调整几乎触及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自己身边的变化。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变化从上向下推动带来的比较多,民间元素主动迎合国家新政策带出的比较多。这期间有些地方、部门干部的作用反而不够突出,这一情况不断引起舆论注意,有人使用了很重的词,称这种现象为“懒政”。

  不能不说,各级干部为向全社会传达中央的改革决心和策略做了大量工作,为帮助公众正确理解经济新常态做出了贡献。但是与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改革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多干部创新劲头十足、也勇于担当的情况相比,今天有一些干部的表现的确显得沉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改革开放缺的是思想解放,而市场几乎是处女地,这使得有激情敢担当的干部在那个时期得以大展宏图。今天的情况已完全不同,当下的中国几乎什么都是“饱和”的,干部即使思想解放了,具体做事的考验十分严峻,成功的几率明显低于改革初期,而一旦失败,体制的追究和舆论追究都可能降临。这使得一些干部有了畏难情绪。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有必要出台更有效的激励政策,干部们自身提高觉悟,焕发出精气神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干部队伍就是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对他们的政策激励很重要,但他们的自我精神激励和为民谋利的责任感是不可取代的。

  绝大多数干部们大概都不怕累,但有一些人可能怕担责任,怕做事情把自己搞成矛盾焦点,怕干到一半出自己控制不了的变故,怕干出成绩成了公家的,而一旦“搞砸”全成了个人过错。一些人算计来算计去,还是“不担风险为好”,尽量做些上级交代的、做好做坏首先伤不到自己的事。

  应当说,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少数干部的私心。如果中国革命到建设一路走来的路上多数干部都这样对待党交给的工作,我们的国家肯定不会有今天。

  革命的时代每一名党员面临了多少风险!它们在很多时候都攸关革命者的性命。因此革命者们“抛头颅洒热血”并非一句煽情的空话。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走了不少弯路,然而它却在不断前进。这是无数党的优秀干部以人民利益为重,听从党的召唤,在接受一项项艰巨任务时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结果。

  一种高尚的精神在党的干部队伍中一代代传承,我们热切希望,这种精神在今天的“体制”之内也大放异彩。

  中国发展遇到了经济下行前所未有的“硬骨头”,毋庸讳言,目前的社会心理是这些年来比较复杂的。然而中国总体实力又站在历史的高峰上,我们拥有推动国家前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佳条件。除此之外,中国的发展潜力也在世界大国中最为雄厚。我们没有理由对未来产生战略性担心,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应集中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上。

  现在需要一些有抱负和激情、同时也有智慧的干部真正行动起来,在中央改革的总体规划下勇于开创性实践,为地方经济转型、优化社会治理摸索崭新的道路,给全国改革的一盘棋创造突出亮点。他们需要尽量避免失误,但更不要怕一旦出现失误自己将面临承担责任。

  在这种时候,国家也应在政策制定上向敢于担当的干部倾斜。应把这样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并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鼓励。

  党要相信干部,干部也要相信组织。只要真心为党和人民探索付出,这份努力就一定会得到承认。这是大众的朴素认识,而朴素的认识往往恰是真理。老百姓期待基层改革实践再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也希望基层的这些朴素看法能同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杠杆形成汇合。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