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藏20年)朗县:传递援藏红旗 改善农牧民生活
今天的"福建援藏20年"系列报道,我们将带您走进朗县。 朗县位于雅鲁藏布江边的狭小山谷里,过去这里曾被人称为"有县无城"。和林芝地区其他县相比,朗县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相对差。在这样的条件下,20年来,福建援藏队在这里扛起了一面又一面援藏的大旗,因地制宜,为当地百姓谋寻发展的出路。
朗县,海拔高、气候干燥、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一眼望去有时会给人"寸草不生"的感觉。正因如此,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之后,忽然遇见一小片绿洲给人的感觉就尤为惊喜。 (同期:玉珍 朗县聂村村民:原来这些都是空地,后来援藏干部给我们开发土地,让我们种核桃。) 为了丰富当地百姓的经济来源,这些年,援藏干部从内地陆续引进适合朗县气候条件的核桃苗木,按村里各家的土地数量比例,免费分发。玉珍家有4亩地,当时分到100多棵苗子。 (同期:玉珍 朗县聂村村民:从去年开始(产量)达到两三千(斤)。 核桃一斤最少也是25块,种庄稼的话一斤1块多。) 核桃,在山那一头的仲达镇,也开始散叶结果。仲达的地多为耕地,援藏干部建议大家核桃与青稞小麦进行套种 。 (同期:琼达 朗县仲达镇镇长:短期内,我们在粮食上能有产量,有收入;8年以后,我们就不用靠粮食了,靠我们的核桃就行了。) 琼达算了一笔帐:一亩地平均能种25株核桃树,每株收入800元左右,一亩地靠核桃能有2万元收入。相比之下,同样一亩地,种粮食只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 增收只是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指标,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当地百姓对援藏干部称赞有加的另一个方面。申木村,朗县的小康示范村,住着25户106名村民。这是2010年福建援藏队投资了350万元建起来的。 (同期:塔青 朗镇申木村村民:人和牛分开住了。新房里的设备该有的都有了,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谢谢福建援藏队的帮助。) 事实上,不仅是申木村的塔青老人,在过去的20年里,很多朗县当地的老百姓都先后经历了安房改造、安居工程、楼房改造,最终搬入小康村的过程。 援藏干部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小康村里。第七批援藏干部希望整个县城的面貌上有更多改变。这是朗县县城的第一座大桥。 (同期:吴建铭 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首先就把朗县县城桥头的改造,作为我们(第七批)援藏的第一个项目。提升城市的品味、树立朗县旅游强县的形象) 与此同时,朗县人民政府今年与福州市鼓楼区正式签订友好县区城市协议,目前鼓楼区已决定投资500多万元用于仲达镇新区建设。 (同期:吴建铭 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从小康村建设、乡镇小集镇,以及县城和光明新区的改善入手,来打造美丽朗县。从第一批开始,朗县的援藏就是一面旗帜,这面红旗已经传了6批,到我们第七批手上,我们想继续把这面红旗扛下去、传下去。) (同期:占堆 朗县县委书记:历届援藏工作队带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来到了西藏,克服了一切的困难。带来很多很好的成绩,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记者 高原:在朗县采访的时候,我们正好遇上了当地的望果节,望果节的意思是祈祷当年能够获得丰收。我们衷心地希望在福建援藏干部的援助之下,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能够过得越发地富足,每年都能获得丰收,都能像他们跳的舞和唱的歌这样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