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科技谱写气象事业发展新华章(采风习作之四)
06.11.2014 12:43
本文来源: 气象
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势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
“三个坚持”融入“美丽厦门”发展进程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国际海港城市,正坚持在以人为本、以城为住、以海为特色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和谐稳定。厦门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亲自协调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对气象现代化的组织协调、政策支持、投入保障、督查督办等工作。2013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这部作为福建省第一部详细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规开始施行,为厦门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区两级政府全部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为部门联动的不断扩展提供有力保障。
厦门气象局以“一站多能”的原则建立了气象与多个部门共同防御气象灾害的联动机制 。厦门局加入110社会联动服务体系,启动厦门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应急联动平台建设,建立常态化气象信息及时通报制度,经与交警部门协调,选取50个易涝、多雾、景点等地点的视频实时检测,及时服务。
“16时天气实况,24小时累积雨量(毫米)小坪0.0,上陵0.2,荏畬0.0”,这是位于同安区市重点工程莲花水库所在的三六落自然村的一块LED电子显示屏,可每天24小时播放莲花水库流域的荏畬、上陵、小坪、蔗内、窑市等五个代表性雨量站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累积降雨实况,以及每天短期天气预报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于库区内尚有一部分村落未完成搬迁,这样的显示屏让村民实时了解天气情况,稳定民心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仅仅是库区,这样的显示屏在岛内外都不难看到,校园、社区都可以成为LED电子显示屏的落脚点。厦门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LCD和LED管理平台,实现对LCD和LED在线情况、发布内容的实时监控。让民众出门知天气,智慧生活,舒适出行。
厦门依海为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促使厦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扩展业务领域,不断加大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海洋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海洋气象导航系统建设和海上应急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等建设。目前,厦门局承担了厦漳泉沿海海区、12个港湾和3个海岛(东山、金门、鼓浪屿)的精细化指导预报,同时承担台湾海峡南部天气预报业务。开展了海洋灾害天气预警、厦金航线、码头作业、远洋捕捞、海军海上活动、海上救援、搜救等专业专项海洋气象服务以及海洋气象灾害评估等业务。
厦门与金门一水之隔,在相同的天气系统控制下,两地经常遭受共同气象灾害的影响。今年2月起,厦门市气象台正式开展对金门预报服务业务的试运行工作。在今年几次台风过程影响期间,双方通过SKYPE通讯软件进行视频会商,气象服务产品通过“金门气象服务网页”提供给对方。两岸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7月,“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在厦门设立,聚焦海峡天气活动、海运、空运、海峡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研究、研发。目前已完成科研场所改造,正在进行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同时,设立厦漳泉气象部门科学研究基金,促进三市业务和科研交流合作。
技术革新,打造别样气象阵地
与厦门毗邻的泉州,在电视、及手机等新媒体上的转变也有不少为之眼前一亮的举措。
泉州市气象局加强对电视气象传媒的管理,于2014年6月完成改版升级,实现“一数据中心、一站式平台、0键式发布”。通过自动化采集省级气象服务产品,实现升级业务服务于基层需求的对接,拓宽省级业务产品的发布渠道,让气象服务贴近百姓生产生活,避免老一套、老面孔,全方位展示和宣传福建气象服务工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气象’的认知或许还停留在了解雨雪阴晴的阶段,为此,泉州市气象局利用电视媒介,以丰富的“声、光、电”打造形象多彩的科普阵地。通过大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声、光、电”动画和动漫视频,普及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科普,让群众看得懂、学得快、用得上,利用敏锐的视听感官,将气象呈现在群众面前。
在手机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泉州市气象局抓住这个利好时机,结合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技术,成功研发手机客户端软件“微天气”,充分展现了“细、快、精、通”的微技术、大数据的气象服务。手机用户可采用定位或自主选择微天气提供的乡镇街道、景区、岛屿、高速路等“实况点”,根据需求自行设置域值,微天气服务端会将每十分钟就更新的预警指令通过消息推送、声音提示、震动、短信等方式免费发送到手机APP客户端。
循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已在悄然之间惠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气象人还在继续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前行的道路,用不懈怠的步伐踏实向前。(南平市气象局张晓雯)
本文来源: 气象
06.11.2014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