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职责叫“气象报道”

11.11.2014  12:06

   11月8日,在蕴含着满满丰收喜悦的金秋季节,迎来了我国第十五个记者节。它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彰显着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作为与风雨相伴,与雷电同行,与灾害擦肩,与百姓相连的气象新闻工作者更显特殊,哪有灾害,哪有危险,他们就往哪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命安危注释着记者这一职业的高尚,注释着气象工作者这一职责的神圣。
   在福建,就有这么一支气象新闻工作队伍——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他们肩负气象报道的神圣使命,冲锋在前,以英雄般的无畏无惧,用镜头、用文字,一次次地向人们送去最及时、最准确、最专业、最翔实的报道。
  

   有一种采访叫“亲历
   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飞机上、海上气象浮标布放的航船上、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受灾现场……只要有老天爷“呼吸”的地方,就是气象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现场,亲历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自然灾害的全过程,就是他们的“采访”。


图为宣科中心汤珺琳乘16小时的船到外海进行气象浮标布放的宣传报道

 
   今年6月,宣传科普中心汤珺琳主动跟随省大气探测保障中心到平潭外海进行海上气象浮标的布标行动,亲历了检修、绑标、运标、布标等全程。第一次远距离坐船的她,在摇晃不止的工程船上,在视野单调的海洋里,在一阵强过一阵的呕吐感中,一边痛苦地享受着这幅度偏大的“摇篮世界”,感受着这四顾茫茫的“大海风光”,体会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一边用相机、采访本在连续16小时的“摇晃”中,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了布标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和一个个感人瞬间。船长竖起大拇指对她说:“我以前在部队的时候,很多女兵第一次出海都没像你这么勇敢!


图为宣科中心郑彬、赵果拍摄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的现场情况


   其实,在颠簸飞机上的眩晕不比在摇晃的船上轻。2013年11月,郑彬、赵果和汤珺琳登上人工增雨作业的飞机进行拍摄报道。人工增雨作业,都是在较为恶劣的天气下进行,因为必须要有充足水汽的云团。这种天气并不是飞行的理想状态,有相当的危险性。飞机钻进这样的云团里飞行,也会比平时客机飞行更为颠簸。同时,用于人工增雨的飞机也都是小飞机,平稳性比客机要差,且机内并没有客机的暖气设施。但这一切都吓不倒他们,他们不畏刺骨的严寒,不惧飞行的危险,毫不犹豫地登上作业飞机,在强烈的颠簸中拍摄飞机钻进在云团里点燃碘化银催化剂的瞬间,亲身体会并记录下了整个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动态工作过程。
   回想起来这些经历,宣科中心的姑娘们虽仍心有余悸,但她们总是笑笑地说:“晕船晕机也不能晕了咱们的气象宣传!
   还有更危险的经历。那是2011年8月,发生在郑彬采访完全省海拔最高的气象站——九仙山站后的返程途中。车辆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中沿着陡峭的山路缓缓下山,突然眼前一道刺眼的闪电伴随着巨大雷响打在他们车正前方不到5米处树上,树枝被劈成两半。幸好刹车及时,全车人安然无恙,只是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惊悚的经历并没有让郑彬退缩,2012年、2013年、2014年……每年九仙山上都会出现她拍摄采访的身影。

   有一种报道叫“追风
   “追风”,是每一个气象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是每一个气象新闻工作者成长的磨刀石。在受台风频频侵袭的福建,“追风”报道是气象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图为2010年已有两个多月身孕的王芳前往台风登陆点进行天气现场播报

   2010年9月,莫兰蒂台风在石狮市登陆,当时已有两个多月身孕的王芳主动请缨,前往台风登陆点进行中国气象频道的现场播报。正当她手持话筒出镜描述现场的风雨情况时,突然一股猛风扑来,她连忙抱紧了一根柱子,而在她身后不到两米处,一垛半矮围墙硬生生地被大风吹塌!但是她对眼前的危险仿佛视若无睹,继续进行报道。事后同事追问其当时感受,她回答道:谁让咱是“气象报道人”呢?


图为林忠敏、汤珺琳冲在“台风眼”中进行连续10个小时的天气现场报道

   今年7月,台风“麦德姆”袭击福建,宣科中心宣传部部长林忠敏带领“追风小组”,扛着摄像机顶着风雨冲向“台风眼”进行连续10个小时的现场报道;赵果、王盈怡蹲守福州,在狂风与滂沱大雨交加中,走上街头,走进巷尾,不顾风吹雨打落物砸,不管全身湿透路难行,实时报道路面积水、树木倒伏等台风造成的影响情况。


图为赖青莉、郑彬追逐“苏力”中的天气现场报道

   2013年7月,超强台风“苏力”正面登陆福建,赖青莉、郑彬和汤珺琳参与“追风小组”,冒着疾风劲雨,顶着滔天浊浪,沿着海岸线直闯连江县黄岐半岛。在报道现场,她们顶着12级狂风,冒着飘泼大雨,艰难地走向海岸最边缘处,双手紧紧扒住海边的岩石,观察云系的走向和感受沿海风力的变动,拍摄并记录着这宝贵的风云变化情况。
   ……
   与苦累厮守,是记者的职业餐;与危险相伴,是气象报道人的家常饭。于是,“有一种职责叫‘气象报道’”,便成为了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记者”们,每每面对苦累危险报道工作时,相互调侃与打气的口头禅。

   有一种宣传叫“服务
   灾害性天气现场报道,仅是气象报道的内容之一。寒暑易节、阴晴更替、风雷雨电变幻……老天爷的这些一举一动,都要求气象人要先知先觉,更要求气象报道人要先行先动,向社会“通风报信”,给百姓“嘘寒问暖”,为各行各业“宣经传宝”。于是,这类报道在业内人称之为“宣传”,而社会各界却认同为“服务”。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在每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期,也是农气服务的繁忙季,福建省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道小组就会分头深入八闽大地,走上田间地头,走进大棚果林,走入农民朋友之中,通过靠近观察、实地拍摄、现场采访、针对性问询等形式,报道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现代气象服务对农业稳产增产的现实价值,宣传推广气象部门的新业务新服务。
   今年7月,炎炎烈日炙烤着八闽大地,省宣传科普中心派出报道小组,深入漳州市多个县开展为农服务专题采访采风活动。中心里最年轻的小姑娘刘美是报道小组中的一员,她和报道组成员一道,利用周末的两天时间,顶着38℃的高温天气,跑了全市9个为农服务点,详细报道漳州市气象部门为“一县一业”特色农业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的情况。
   还有报道小组专程深入南平建阳等葡萄主产区、邵武名贵药材金线莲种植基地进行采访,了解今年葡萄丰收盛景,报道气象服务葡萄种植情况,探索气象在金线莲种植中的合作等。
   热了,冷了,下雨了,刮风了……天气的一点一滴变化,在气象新闻工作者那就化成一篇篇新闻报道,发在网站中、刊在报纸上、载在客户端里,告诉着人们要注意什么,建议着人们该如何应对。
   预警信号发出,重大会议召开,重大活动开展,创新服务推出……气象工作的一举一动,在气象新闻工作者那就化成一条条消息,告诉社会,告诉百姓,气象部门在做什么、怎么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
   因为着眼于民生,因为心怀着百姓,因为贴近于生产生活,所以气象报道、气象宣传,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成了名副其实的“气象服务”。
   一次次的苦累,一次次的拼博,一次次的奋不顾身,换回了一句句赞誉、一个个的荣誉,一座座的奖杯。“中国气象报社特别优秀记者站”、“中国气象频道供稿特等奖”、“中国天气网年度十佳新闻”、“省局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省直巾帼文明岗”……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肯定了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新闻工作者们的“辛劳耕作”,见证了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新闻工作者们的“酸甜苦辣”。在这属于“记者”的特别日子里,一起分享一条条气象报道背后的风雨故事,有着特别的感受,特别的意义,更有着特别的激励和特别的寄望。(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