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候鸟归厦“度蜜月”
黑色过眼纹、亮蓝色眼影、栗红色喉部、天蓝色尾翼,从绿色过渡成金属蓝色的背部和翅膀——这就是有着“中国最美候鸟”之称的栗喉蜂虎。
树枝上,蓝绿色的倩影依稀可见,它们时而悠闲觅食、时而低空飞行,时而求偶打斗、时而相互依偎“秀恩爱”……
气温逐渐走高,在众多爱鸟人的期待当中,有着“中国最美候鸟”之称的栗喉蜂虎,如期回归,来厦门“度蜜月”。接下来一两个月,他们将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求偶、交配、产蛋、抚育幼鸟。
据了解,自保护区2011年建立以来,栗喉蜂虎的数量逐年攀升。今年,保护区内栗喉蜂虎的数量为历年来最高——从去年的四五十只增加到总数八十只左右,翻了近一番。
厦门观鸟会的观鸟爱好者“鱼鹰”说,栗喉蜂虎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每年4月至7月,它们会从东南亚飞往厦门,求偶、交配、产蛋、抚育幼鸟——这段时期,对于栗喉蜂虎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蜜月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繁殖期的栗喉蜂虎,果然都在“度蜜月”。
未交配的鸟儿,忙着“找对象”——雄鸟叼着捕获的虫子,要么雄赳赳气昂昂站在高高的枯枝上求偶,要么遇上对手就扇动翅膀相互攻击,就连求偶用的虫子也相互争抢;雌鸟则张大嘴巴,懒洋洋地站在枝头上,坐等雄鸟来“求爱”;而已经交配产蛋的鸟儿,则是在洞穴里“坐月子”——雄鸟衔来食物,趴在洞穴外,向正在孵化小鸟的雌鸟投食。
“别看洞口很小,洞穴很深。”“鱼鹰”告诉记者,洞穴通常有1至2米深,交配完的鸟儿,就会在山壁上凿起爱巢,以供雌鸟孵化小鸟。在不远处骑马山山壁上,这样的洞穴还有很多个。等到了七月中旬,鸟宝宝们会陆续出巢,学习飞行、捕食,等到九月底,它们就跟着爸爸妈妈,飞回东南亚去过冬。
【分析】
栗喉蜂虎更多了
栗喉蜂虎数量的增长,与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去年“莫兰蒂”台风刮倒的树枝,非但没影响栗喉蜂虎的繁殖,反倒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因为栗喉蜂虎不怕阳光,喜欢低矮的,光秃秃的树枝。”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不干扰栗喉蜂虎的生活,他们都尽量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莫兰蒂台风所刮倒的树枝也任其自然发展,没有刻意做人工清理。
【提醒】
不要擅闯保护区
目前,保护区采用封闭式管理,未经过审批不得擅自入内。记者采访之前,也是经过保护区的层层审批,采访全程也有工作人员陪同,需要每个动作都尽量减少对栗喉蜂虎的影响。
然而为求“亲密接触”,部分观鸟爱好者还偷偷翻墙,闯入保护区内。“鱼鹰”告诉记者,为求拍到好照片,部分观鸟人士常常过度靠近鸟类。有人跑到巢穴的顶部拍摄,更有甚者直接拿小相机“贴”着洞口拍照,这样的近距离干扰,会直接影响到栗喉蜂虎的生活。“栗喉蜂虎的合理观鸟距离是30-50米,也就是说,只能在保护区的围墙外围进行观察。”他说。
“栗喉蜂虎十分怕人。”“鱼鹰”告诉记者,处于繁殖期内的栗喉蜂虎在寻找到合适的对象后便进入洞穴中交配繁殖生产,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它们就会怕得不敢回巢。孵化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
工作人员也提醒爱鸟人士,不要私自闯入保护区。不要因为观鸟,而忽略了爱鸟、护鸟的初衷。(文/图 记者 陆晓凤)
【记者观察】
它们的家 越来越好
2011年时,这一个小山丘,放在不同的维度下考量,有着不同的价值:以商业眼光看,作为重点的开发区域,它所在的地块当年价值估算为30亿元;以生态眼光看,它是栗喉蜂虎在地球上最北的繁殖地。
当年这道看似两难的选择题,厦门给出了最坚决的答案:生态。“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这是厦门市建立的第四个自然保护区,也是第一个设立在厦门岛内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
数年来,无论五缘湾片区如何开发,栗喉蜂虎一直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免于侵扰。不仅有各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保护区的四周还种上高大茂密的植物,尽最大努力隔绝,防止栗喉蜂虎被外界干扰。
事实上,保护区的建立带来的不只是生态环境的硬件提升,对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作用,更是潜移默化。保护区工作人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对比:保护区未设立之前,附近居民结婚时锣鼓喧天,声浪巨大,而现在这样的噪音,已经绝少再出现了——居民们清楚地知道它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悉心的呵护,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好邻居。
这个“家”,安安静静,稳稳当当,无怪乎前来安家的栗喉蜂虎越来越多,在今年还达到了几年来的数量峰值。
一个保护区就是一个家,也好比一座城市对栗喉蜂虎的庄重承诺,数年来这承诺都被努力践行,越来越好的环境,还有越来越好的邻居,正在构筑一个越来越好的“家”。(记者 邵凌丰 陆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