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曹地村整体搬迁 告别山坡土屋住上平地楼房

15.12.2015  00:52

搬进洋门小区的赖享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福州新闻网12月14日(福州日报记者 黄凌 文/摄 通讯员 陈光楠 黄金凤)月初,随着闽侯县廷坪乡曹地村最后几户边远地带村民搬进该村今年新建的迎宾小区,全村271户1333人实现了全搬迁,原先住在半山坡上的村民周依伯感叹:搬进新村后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台风来时,也不用被村干部劝离。廷坪乡党委书记林煌介绍,全乡将推广曹地模式,合理利用各级配套资金,让更多边远村民住上新房子。

  “廷坪不平”是当地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乡境内的县道和村道更是崎岖难行。12日中午,记者在曹地村最早建立的新小区——曹地新村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溪贯穿整个村庄,小溪旁装有不锈钢护栏,一条步行道依溪而建,步行道另一侧是占地3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公园,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中。

  “这里原先是个山坡,乡政府将土地平整后,我盖起了3层新房。”曹地村村民周丕伟指着一栋瓷砖外墙的房子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原先的房子建在山坡上,为木质结构,每到台风天,一家人都提心吊胆,风力较强时,经常被村干部劝离木屋。他家共有6口人,前年获得造福工程的各级补助资金3.6万元,经过2年的建设,今年初他们一家人搬进了新房。像周丕伟一样搬进曹地新村的村民还有153户。

  “曹地村共新建了3个新小区,分别是曹地新村、新洋小区和迎宾小区。村里抓住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的契机,把原先6个自然村村民集中搬迁至新建的小区,同时将旧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30亩。”曾任曹地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的周成墨说,曹地村的村下、坑尾、仕宦等自然村的村民走路到村部都要1个多小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村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村民集中居住,不仅增强安全性,也改善了干群关系,住上新房的村民如今见到乡、村干部,都很热情。周成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户均补贴造福工程资金4万元算,村民在政府部门建设好宅基地的情况下,不用出一分钱,就能完成新房一层的建设,就算家庭比较困难的群众,用2至3年时间,也能慢慢将两三层的新房建设好。

  曹地村的搬迁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周成墨近期也被委派到石坑村担任村支书,促进村里的造福工程搬迁项目。他告诉记者,廷坪乡没有超过10亩的平地,要集中建设新小区,就要改造山体,建造护坡,这需要大量资金。石坑村新建的石坑新村和洋门小区就建在削平的半山坡上,记者看到,村民新盖的楼房虽然算不上豪华,却整齐坚固,让人住着安心。

  去年11月入住洋门小区的赖享是今年已70岁,他指着小区对面山上原先住的土木结构房子告诉记者,那里是地灾点,下大雨时经常会滑坡,搬到新房后,通了自来水,供电也稳定了,刮风下雨时,在外打工的子女再也不用担心家里老人的安全。

  “下一步,石坑村将借鉴曹地村的模式,利用各级配套资金,建设绿化、休闲、健身等配套设施,打造山区的宜居小区。”周成墨说。

  林煌介绍,廷坪乡自2011年全面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共对曹地、廷坪、石坑等12个行政村的1029户5000多村民进行搬迁安置。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各级补贴资金约2000万元。2016年,乡政府计划安排广坪、汶合、溪坪等6个行政村467户2420人进行造福工程搬迁,所有搬迁村将借鉴曹地模式,合理利用补助资金,逐步打造山区的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