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者不再隐忍走出家门求助 不少来自于高知家庭

26.11.2015  13:14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小芳林桂桢)昨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俗称“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市妇联、市反家庭暴力庇护站、海沧区反家暴庇护所、和合之家思明区反家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和合之家”)等地,发现:博士、硕士、高校老师等高学历人群也开始出现在求助的人群当中;和去年本地媒体所指出的,前往庇护所寻求庇护者“普遍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差”、被动受助有所不同,今年入住市反家庭暴力庇护站的8名女性中,就有2人是主动上门寻求庇护;尽管不少遭受家暴的女性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但随着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受暴者不再忍气吞声,而是前往相关部门、机构寻求帮助——以和合之家为例,自今年3月成立运营至10月底,就有44位受暴者前来求助。

  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前车之鉴,或可成为后事之师。

   【案例1】

   逼妻子生二孩不成

   丈夫暴打闹离婚

  小云(化名)和丈夫已育有一健康的女儿。不过,小云老公一直不满足,想再要一个儿子,并多次逼迫小云再生一孩。小云不愿意,夫妻两时常因此起争执。去年以来,争吵升级,小云多次被丈夫暴打,并被威胁说,不生二孩就离婚。今年年初,小云再次被老公暴打,无奈之下,小云只好报警。一个月后,小云老公起诉离婚,也是在这时,小云才通过婆婆得知,原来自己的老公已经有了外遇。绝望之下,只好向妇联求助。

   生活难题要夫妻共同面对

  分析: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合之家负责人包颖认为,“二孩”有可能引发原本就潜藏在家里的矛盾,成为家暴的导火索。她解释说,对于是否生育二孩,需要夫妻协调认知,重新定位家庭分工,分别负担起相关的家庭责任,达成共识非常重要;再生一个孩子,意味着女性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在家庭上,甚至要牺牲原本很好的职业前景和经济收入。而且二孩本身也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丈夫一方简单认为生孩子养孩子是女人的本分,把女性的牺牲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家庭经济来源需要依赖男方,夫妻双方地位就失衡了。包颖并不建议女性单纯牺牲自己去迎合丈夫,“生孩子是双方的责任,要共同去面对。”

   【案例2】

   女研究生嫁给本科男

   受打压后变暴躁

  阿红(化名)研究生毕业后,嫁给一位本科学历的丈夫。男才女貌高学历,双方都有体面的工作。然而,生活并不幸福。阿红原本性格温柔体贴,丈夫却脾气暴躁,常为琐碎小事指责妻子甚至动手。阿红处处忍让宽容,却让丈夫更加变本加厉,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只能得到丈夫的批评。甚至连阿红的父母也遭到女婿的谩骂。时间长了,阿红逐渐变得焦虑急躁,情绪日益失控。她不再忍让,不仅用言语打压丈夫,遭到殴打时,也学会奋力回击。更加让阿红受不了的是,对自己毫不体贴的丈夫却在网络上对别的女性关爱有加。考虑到双方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阿红不希望孩子在家暴的环境中成长,也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阿红走进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以暴易暴不可取

  分析:包颖认为,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哪怕是性格温顺的人,如果长期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也会焦虑,如果这种焦虑长期无处宣泄,累积下来,也会爆发”;男方的自尊心强,再加上老婆比较优秀,打压老婆是为了找回内心的平衡,面对家庭矛盾,通过武力来使老婆屈服,是让自己感觉有力量和掌控感;高知家庭也会有家暴,但高学历人群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更倾向于主动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