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逐渐转凉 每天多睡一小时避免秋燥

21.08.2014  18:12

  本周六(8月23日)是处暑。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会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养生专家提醒,此时养生保健的重点是脾胃肺脏,要小心秋凉,避免秋燥,每天多睡一小时,平安度秋。

  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王利指出,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早睡早起,通过睡眠调整身体状态,以适应秋季特点。

  同时,处暑过后天气会慢慢转凉。老年人和儿童适应能力差,容易受感染,极易伤风感冒,同时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专家提醒,这个季节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减衣物。中医认为,“春捂秋冻”其本意是让体温在秋天时不要太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可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适当地“冻一冻”,但早晚一定要注意保暖。

  秋凉时节,老胃病易加重。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晚上睡觉时关好门窗,腹部盖上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室内空气流动。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要多喝水,可以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