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不再是飘在天上的云
在大数据、云计算、微传播裹挟其中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是什么样态?大学需要怎样的教师?学校将如何培养人才?面对这一系列问号,华中师范大学在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结合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服务育人中的无缝对接,尝试在“构建数字教室、培育数字教师、引领未来教育”方面精准发力,使智慧教育不再是飘在天上、不可触及的云。
打破观念的壁垒,实现改革路线图的“软着陆”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21世纪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亚于一场革命。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革命性影响”就是要变革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包括我们的教师发展模式。
2012年,该校获批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建设高校后,重新修订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方案,确定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建设目标。同时,该校还成立了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估中心,以及时弥补完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为教育信息化引入了监督机制。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框架基本成型。
但是,如何让校方的路线图能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动中实现“软着陆”,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将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观念,目前很多老师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基础上,缺乏对在线教育的认识。”杨宗凯坦言,教育信息化改革最大的障碍是教育的引路人,不打破大学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一次青年教师沙龙上老师们的疑惑,让杨宗凯感触颇深。“对于思想性强的人文社科类网络课程,并非简单的课件放映和论坛讨论就够,是否需要再完善”;还有一位年轻讲师坦言,“通过网络答疑使我的工作量变得极大,有次一个同学让我描述一个图表,我恨不得把手从网络中伸过去给他画出来。”
信息化改革对师生而言,是一种转变和冲击。杨宗凯认为,在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的支撑。“我们与其将技术与课堂分割,不如有效利用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数字化教师。”
如今,华中师范大学已培训教师近600人,“充电”后的数字化教师,已成为推动该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打破知识的时空界限,给课堂改革上足发条
音乐鉴赏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课堂上的大屏幕。“谢谢大家选修我的音乐欣赏课程,”一个富有亲和力且带有港台味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今天与大家一起上课的,还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这个声音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李娓娓。
在与台湾师大合作后,这学期,华师音乐鉴赏课程的33名同学将在数字化教室内越过海峡的阻隔,成为李娓娓的学生。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广大学子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早在201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建教师教育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备忘录》,以教师教育类、艺术教育类、华文教育类课程为重点,提供和开设互开课程并进行学分互认。
2013年,该校出台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的170学分“瘦身”压缩到110学分;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显著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大量采用网络学习、面授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倡导小班授课、讨论,鼓励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等。目前,该校依托校云平台(H-Star)开设了混合式学习课程298门,开设E-Learning课程145门,230名教师应用云平台(H-Star)建设课程辅导空间。未来还将继续加强学校云端一体化教学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完成2/3的必修课程数字教学资源上线。
为激发教师教育信息化,该校每年投入培训经费2000万元,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国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和培训;每年还拨付300万元经费用于奖励信息化教学贡献突出的教师。同时,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也将作为一个指标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和教师年度目标考核及职称晋级等。
此外,该校为了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还研制了基于数字化教室平台的学科工具,构建了“学”与“教”的三维空间环境: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组织空间。
目前,该校共有多媒体教室300多间,各类数字化教室100余间,基于双板教学的云端教室42间,为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站式”智能服务。
“互联网+”时代,学校成为智慧教育的节点
“教育信息化关键就在这个‘化’,‘化’的本质是重组、再造、深度融合,而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两者相加,那样容易‘两张皮’。”杨宗凯说,华中师范大学致力探索的教育信息化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情怀和责任”,它不是简单地开通WIFI(无线网络)、配发设备、开发资源,而是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工作无缝对接,让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不再有围墙。
“信息化数字环境是无声的世界,它就像飘在天上的云,我们追求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让天上的云彩变成滋润更多师生的细雨。”杨宗凯指出,教育信息化要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2013年学校研发了新生自助报到系统,本科新生报到实现了网络化。网上选住宿舍、手机选购生活用品、健康保险选购及素质课程在线学习等新潮个性的“一站式”报到体验,让新生为信息化服务的便捷点赞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信息化办学的理念。此外,该校还搭建“I华大”(学生)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式网站等业务系统,让教育信息化服务育人看得见、摸得着。
继2003年牵手北师大、华东师大等12家单位成立国内第一个教育云平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后,2014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成立,融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根据《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章程》,17所高校将共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湖北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让高校之间的“抱团”更加紧密,同时也让高校通过信息化反哺社会,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5万多人,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取得了“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