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顺风涨价 地方政府坐地分钱
在国庆假期来临之前,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消息再次抢了眼球,这表明今年新一轮景区门票上涨已经悄然进行。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叫苦。
这已经不是景区第一次集体涨价,也不是游客第一次无奈叫苦。早在2005年和2009年,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已经出现过两次大规模上涨,直接推动5A级景区平均票价迈入“百元时代”。遗憾的是,这样的周期性涨价似乎成为景区的集体行为,每隔几年来一次,但只见潮起不见潮落,一片“涨声”中,游客成“唐僧肉”,大好河山“看不起”成为制约旅游经济升级的瓶颈。
细究涨价背后,政府的身影愈发明显。虽然国内景区大都依赖自然禀赋或历史遗存,具有公共属性,但多被地方政府以“管委会”的方式直接管理,政府自身对景区票价拥有天然的主导权,并深陷景区利益链中,这成为景区门票价格一再上涨的直接驱动力。近期备受关注的少林寺诉地方政府部门索门票分成一案,从一个侧面说明地方政府在当前景区利益中所陷之深。
群众对景区门票一再上涨深恶痛绝,作为回应,国家已多次进行规范。国家发改委数次发文加强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甚至对门票提价间隔时间和上调幅度作出具体规定。去年实施的旅游法明确,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并强调“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等方式变相涨价。”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在一些地方,门票价格听证会甚至变成了“听涨会”,公共资源成了地方的“提款机”。
坐地分钱思维不除,景区涨价风潮不止。一再推动门票涨价,虽然一般打着“维修投入”的旗号,但也说明部分地方在发展旅游产业中患上了“门票经济依赖症”,这是过分看重短期收益的短视行为。反观部分采取不涨价或者直接免费的景区,比如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等,虽失去部分门票收入,输了“小账”,却赢得了口碑,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赢了通盘的“大账”。
国务院此前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同时,要求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不仅为“门票经济”设定了边界,更对旅游业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着重提出“公益性”,无疑需要地方政府转变发展思路,移动紧盯在门票上的目光,注重长远,让旅游经济升级转型,让更多游客能轻松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新华社记者 闫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