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法院:传承“爱拼敢赢” 护航“品牌之都”
07.11.2018 17:11
本文来源: 法院
历经40年风雨兼程,晋江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服务服从大局,以办案的速度、创新的力度和暖企的温度,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助力这座“品牌之都”完美蜕变。
晋江速度:调解为先 科技助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福建百强县之首的晋江,创造出99个中国驰名商标、2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4个区域品牌,成为全国县级城市“品牌第一市”。
相比于如今企业遍地、品牌林立,上世纪八十年代,晋江企业还多是从家庭作坊式起步。“家家点火、户户冒烟”,鞋服、食品、饮料等贴着晋江地域标签的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
繁荣之下也有暗流涌动。由于当时很多企业主缺乏法律意识,买卖中合同签订履行很不规范,由此衍生不少纠纷。
晋江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的林天宝,彼时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在经济庭担任书记员。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庭里热闹异常,挤满了操着各地不同口音的人前来打官司。“他们中有的是被拖欠货款的,有的则是因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索要赔偿。”
“八十年代末,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很弱。悬而未决的官司很容易就拖垮一家企业。”为此,当时晋江法院的法官们就遵循“调解优先”的办案理念,以快制胜、定分止争。
林天宝记得那时的法官不局限于坐堂审案,而是经常下乡办案,上门调解。
“我们不单纯就案办案,而是针对企业履约中一些不规范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其整改。这样的方式,他们都易于也乐于接受。”在经济庭的几年里,每年全庭都审结上百起案件,调解率达到九成以上。
都说审判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伴随着晋江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三十多年来,晋江法院受理的涉及中小企业纠纷的民商事案件呈几何式增长。2018年1至10月就达到16315件。
时代的变迁中,变的是案件数量和难易程度,不变的则是晋江法院平等、有力、有效保护中小企业的初心。
在晋江,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举足轻重,从这个层面上看,企业稳则全局安。
为妥善处理好涉企案件,晋江法院坚持“调解为先”的办案理念,强化诉讼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的协调联动。1996年以来,晋江法院先后出台制度规范100多个,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面、规范协调的涉企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机制。2017年,他们在鞋业重镇陈埭镇设立的商会商务调解委员会及巡回办案点还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晋江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维山告诉记者,如今依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格局,双方当事人只要有调解意愿,涉企纠纷可当日立案当日结案。
不仅如此,晋江速度还体现在立案、审判和执行等各个环节:通过泉州两级法院统一的“跨域连锁直通”诉讼服务平台,当事人在家门口的法院或人民法庭就可以远程立案,这一过程最快的10多分钟可以轻松实现;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通过“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执行法官足不出户便可查封冻结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股权等,将失信被执行人的财产一网打尽……
依托信息化条件,晋江的办案速度被不断刷新。从八九十年代法官年均结案不足20件,到2017年的321件,2017年全院结案总数位列福建省第一。
晋江力度:创新为本 敢闯敢试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晋江人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爱拼敢赢。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晋江的成功密码。这一精神在司法领域得到延续和传承。
从在全国首创“茶桌调解法”到联合八部门共设劳动争议法庭,再到首辆集立案信访、普法宣教、审判执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巡回审判专用车送法进企……这一系列串成了晋江法院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大事记”。
闽南人向来有以茶待客的习俗。在晋江,当地商人已经习惯在茶桌上招待客人、洽谈生意。早在2004年,晋江法院就把茶文化运用到调处企业间经济纠纷中,创造颇具特色的“茶桌调解法”。
这一方法的创始人法官姚志阳告诉记者,以这种方式进行司法调解,很容易形成一种和缓、轻松、平静的调解环境。晋江法院及时推广姚志阳“茶桌调解法”,促使该院企业纠纷调解成功率达70%;息诉服判率上升为91%。
类似具有“草根智慧”的改革举措在晋江法院还有许多。“这些年我们始终关注着晋江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司法诉求。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可谓措施不断、力度不减。”陈维山说道。
晋江中小企业林立,吸引多达百万的庞大外来务工人群。劳资纠纷易发多发。
2008年3月,晋江法院在汇集安踏、特步等众多知名民营企业的陈埭镇成立了劳动争议法庭,通过法院、司法局、劳动局、工会、商会等八部门联动,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快速处理各类劳资纠纷案件。此后,晋江法院在全市建立7个劳动争议处理中心,完善“一个电话、两方会面、三日协商”的“123”工作法,促进各类劳资纠纷快速解决。据悉,近年来,晋江这些年劳资纠纷从最高的1357件下降至今年的395件,降幅高达241%,劳动用工环境进一步优化。
当晋江的生态建设被提上日程后,晋江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在此背景下,晋江法院以生态修复司法理念为统领,在福建全省率先推出“增殖放流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污染环境异地修复示范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基地,探索生态付费修复判决方式,率先引入从业禁止刑罚……这一系列具有“破冰”意义的绿色司法“组合拳”,助力晋江生态建设提速见效。
晋江温度:暖企为要 化危为机
宽敞整洁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线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工作。这是记者在位于陈埭镇金威体育用品公司看到的一幕。
很难想象,眼前这家公司前些年因金威公司企业扩张、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而濒临倒闭。2016年1月,债权人向晋江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晋江法院对这家“生病企业”进行诊治把脉。“该公司拥有的‘卡西龙’商标曾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在综合评估后,我们认为金威公司重整价值远大于清算价值。”主审法官寿华杰告诉记者。
晋江法院与政府协调配合,大胆尝试,顺利完成清算转重整工作。其间,共计处置银行不良债务1.75亿元,化解70余起涉金威公司案件,终结40余起执行案件。剥离不良债务的金威公司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让国内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寒流。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提高、出口萎缩等交替袭来,晋江一些中小企业挣扎在生死线上。
如何顺应经济形势变化让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转型升级、再获新生?晋江法院在探索在实践。“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活下来”。晋江法院办案法官形成这样的共识。
“我们要求对于那些不属于恶意逃避债务,只是因一时资金短缺但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有发展前景的负债企业,尽量以制定还债计划、设置担保等灵活方式,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晋江法院党组成员、民二庭庭长庄马炮告诉记者。
2015年以来,晋江法院共对50余家涉诉企业慎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对200余家涉执企业采取“代为保管、档案查封”等灵活方式;对17家企业启动进入“执转破”程序。
金融危机过后,晋江法院积极响应市委提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号召,帮助企业强筋健骨。记者看到晋江法院出台的《关于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力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谓“干货满满”。
据庄马炮介绍:“我们加大对自主创新品牌、基础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从严制裁制假售假、假冒商标、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等犯罪行为,营造具有突出区域特色的创新环境。”
在晋江,营商环境建设被视作城市关键“品质”之一。近日,《求是》杂志社创办的中央级大型政经类月刊《小康》杂志发布了“2018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排行榜”,晋江市上榜位列第15位,是福建省8个入选县市成绩最好的。
“晋江现在能够有如此好诚信、法治营商环境,离不开当地法院积极作为。”知名企业家、福建恒丰化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义峰如此点评。
“改革大潮催生了‘晋江经验’。下一步晋江法院将继续传承、发扬‘晋江经验’,用司法力量打造营商‘软环境’,积淀晋江发展 ‘硬实力’,持续为晋江跨越赶超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晋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水深如是说。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倩
本文来源: 法院
07.11.2018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