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福建晋江户籍制度改革:实施“零门槛”落户
“一家4口人申请了3年,不知愁白了多少头发。今年3月,老婆孩子的户口也全落在了晋江,心里踏实了。”8月11日晚,在福建晋江罗山街道苏前社区,50岁的四川籍工友陈兴富笑逐颜开,“有了户口,老婆住院能报销,小孩读书有保障,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在晋江,有110万像陈兴富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晋江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晋江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一分子,不断深化户籍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实“零门槛”落户制度,吸引他们在晋江落户安家,成为新晋江人,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
陈兴富的老家在四川绵阳,15年前,由于当地企业减员,他带着老婆和1岁多的儿子来到晋江务工。当时已是11月底,工人都回乡过年了,企业也停工了。后来,经过热心人介绍,陈兴富借居在苏前村(改制前)一位老人家里。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陈兴富夫妇揽下了村里的10亩荒地,开始种植蔬菜,陈兴富一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两年后,他们的小女儿出生了,孩子们在社区的帮助下,就近上了幼儿园、小学。
2005年,勤劳老实的陈兴富被苏前村聘为治安巡逻员,领上了每月750元的固定工资。
日子越过越好,本来也没啥愁的,直到妻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除了村里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外,我还要参与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陈兴富说,自从他当上村里的治安巡逻员,妻子就负担起更多家务。由于长年操劳,2007年前后,妻子两个膝盖的半月板出了问题,跑医院成了家常便饭。
由于没有晋江户口,陈兴富一家无法在当地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他也不愿意回绵阳老家参保,“因为报销起来手续太麻烦”。陈兴富说,住院、看病、吃药全是自费。有时候去医院做理疗,一个星期就花1000多元。2010年,妻子动了手术,花去近1万元医疗费用。“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五六万元,把种菜的积蓄都花光了”。
没户口,不光妻子看病的医药费报销不了,2011年,大儿子上了中学,因为户口不在晋江,将来的高考必须要回老家考——可老家早就没人了。从那时开始,陈兴富四处打听怎样才能在晋江落户。
优秀人才?创业人员?经商人员?购买房产?陈兴富都不是。后来听人说“获得过荣誉”也能办户口,陈兴富抱着一摞子“宝贝”——“2012年全市治安巡逻先进个人”、“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员”等各种证书、证件,到晋江市行政审批中心公安局户籍窗口办理落户。
办理人员告诉他确实有“荣誉市民等先进人物”落户的说法,不过他的这些可不算。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陈兴富也可以落户。
这几年间,为了让数量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外来务工者安心留下,晋江市不断放宽户籍政策——2011年7月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居住证制度;2012年9月,出台流动人口落户管理新政,放宽流动人口落户条件,以往需要连续5年居住在晋江并办理居住证、暂住证才能落户,现在缩短为城区两年、乡镇1年就可以落户。紧跟着,又率先实行“无房也可落户”的政策,只要有合法稳定居所,哪怕是租房,户口可以落在企业集体户里,不在企业的,可落在街道或社区所在的公共地址。
2013年11月,陈兴富的居住证满两年了,符合“无房落户”要求。11月27日,在晋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公安户籍窗口,陈兴富顺利地将四川老家的户口迁移到了晋江,户口本上的常住人口居住地址,变成现在的罗山街道苏前社区。
今年3月,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也先后在晋江落了户。
落户后,他赶紧为全家人参加了新农合和新农保。今年4月,妻子因为浅表性胃炎和胆管结石住进了晋江中医医院,出院后,医保报销了2800多元,自己只负担了几百元,陈兴富说:“要是没有新农合,我一个月的工资就都出去了。”
现在,陈兴富已经是罗山街道苏前社区的一名治安巡逻队队长了。虽然每月只有3000元的收入,但他还是“觉得很幸福”,“有了户口,我就是晋江人了,看病、养老、孩子上学都比较踏实。”陈兴富说,今年9月儿子就要到晋江平山中学读高中,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而他自己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把社区工作做好,让群众满意”。
幸运的不光是陈兴富,据晋江市公安局统计,自2012年9月全面放开人口落户限制以来,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子女“无障碍”、“零门槛”落户人数已经达到1156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