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体教结合”初露锋芒
坐在敞亮的晋江市少体校办公室,校长吴建财正在起草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报告。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泉州市运动会中,晋江代表团共获得320枚奖牌,总分6099分,位列榜首。
此外,最近十年,晋江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共输送14名优秀运动员。晋江市少体校还曾连续12年被评为“福建省重点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同时也是“福建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十佳单位”。晋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能够如此出众并非偶然,探究其中原因,这和晋江独具特色的“体教结合”模式密不可分。
打破传统 立足晋江放眼全国
10年前,晋江有了好的体育苗子,就送到少体校,在那里集中训练学习。据晋江少体校校长吴建财介绍,2006年前,晋江少体校开设的运动项目只有六个,所有运动员加起来不过100多人。时任晋江市文体局副局长的陈茂和一直在思考,“晋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意识也相对超前,一般地市级采用的‘三集中’传统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晋江。”
如何进行改变?如何走晋江自己的道路?那段时间,陈茂和翻阅了大量资料,吸取了国内许多培训模式的成败经验,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规划。2007年,晋江开始了“体教结合”模式的摸索:把原本属于少体校的运动项目下放到普通学校,利用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场馆设施,既能缓解少体校有限的资源,又能促进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由少体校提供专业教练指导项目发展,由晋江市提供专项扶持资金资助学校,为晋江市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最终达到体教双赢。
“以前我们总是把运动员集中到体校训练,现在要把他们送回学校学习;以前教练只在体校抓训练,现在要深入到普通的学校中。”教练下学校,工资由晋江市少体校支付,晋江市每年还要给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训练基地学校发放补贴经费。这些“反其道为之”的做法在当年让人感觉有些“异想天开”。但晋江尝试了,并且这一试就是九年。
大胆创新 体教结合以人为本
“与传统的集中训练相比,体教结合模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动员的圈子不再局限于体校,而是与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全面的教育。他们在融入学校的同时,今后也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晋江市文体新局如此阐述“体教结合”的优势。
位于西园街道的远华中学,是晋江少体校射箭及击剑项目的基地校,这两个项目在本届泉州市运会上共为晋江代表团贡献了22枚金牌。截至目前,远华中学的晋江射箭队为国家射箭集训队输送了戴伟斌、赖弯弯、曾雅丝、庄国栋等四名运动员。远华中学校长张金桥说:“少体校的教练保障队员的运动成绩,学校老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两者相得益彰,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一鸣惊人 晋江特色备受关注
“体教结合”模式已经在晋江走过了九个年头。把运动队下放到普通学校,实现体校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共享教学资源与人才资源,创造体校与普通学校的双赢。这就是“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晋江特色。
九年来,晋江少体校设立的6个项目扩展至17个,其中只有3个项目设在少体校,其余14个项目均下放到其他学校。少体校的运动员也从100多人壮大到600多人。2006年省运会,晋江在县市级的总分排行中,只能勉强挤进前十名。“体教结合”模式施行三年后,在2010年省运会上,晋江代表团一鸣惊人,跃居县市级总分榜的第五名。到2014年,晋江更是一举夺下省运会总分榜县市级亚军的位置。这些成绩都证明了“体教结合”模式的正确性。如今,这种模式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福建省及其他地市的体育部门曾多次到晋江调研“晋江特色”。
2016年,“体教结合”模式将迎来在晋江的第10年。晋江市文体新局表示,“体教结合”模式,晋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实践证明,这一模式适合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