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一社区环境整治 脏乱街巷变身网红景点
经过整治,街巷环境大变样。
泉州网10月15日讯(记者 张晓明 文/图)在晋江市新塘街道后洋社区,沿着仁慈大道步入村庄,几十幢闽南古建筑鳞次栉比,小街小巷穿插其间,街巷两侧墙壁绘制着校园情、古早味、乡愁情等主题的壁画,成了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怀的“小而美”游览地。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条条街巷却因为脏乱差饱受诟病。这个变化得益于去年后洋社区开展的“奋蹄马”治理转化工程,曾经的薄弱村实现了变身。
卫生死角变身微巷景观
探访 卫生死角改造成微巷景观
脏乱差的街巷开展整治,清了垃圾、盖了水沟、铺了路面、绘了墙面……昨日,记者走进后洋社区,感受这个村庄发生的变化。
“街巷景观仍在改造提升中,我们也没有刻意宣传,但这个假期却迎来了不少‘嗅觉’灵敏的‘打卡’游客。”后洋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志谦说,这几条街巷原本是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鲜有人造访的卫生死角,经整治后已大变样。
沿着道南小学旁的学道巷青石板路往里走,右侧石条墙壁上绘制着奔腾的“后浪”,左侧墙壁则是道南小学的校史“微展览”。转角处,一棵绘制的茂盛榕树栩栩如生,榕树下“跳动”着弹钢琴女孩弹奏出的彩虹音符。敲钟、最后一堂课、名人名言、毕业感言……随着道路延伸,观赏者既有美的享受,又可与景观进行互动体验,怀念旧时求学时光。
走出学道巷,学府巷的乡愁记忆、闽南传统味道、农耕文化、传统工艺记忆扑面而来。闽南古早味、春耕秋收图、古色古香的府口井……巷子中可谓步步有故事、处处是乡愁。更妙的是,春耕秋收图上挂着斗笠、蓑衣、鱼篓等实体老物件,让墙绘霎时生动有趣起来。
从学府巷又可穿入府口巷,探访杨景辰宅邸遗址。这里保留着闽南传统红砖古厝和出砖入石的古墙,虽未特意绘墙,却别有一番静谧蕴藉之风。后洋社区还在杨景辰宅邸遗址前开辟出一片小广场,游客可来听故事、磨石磨、喝喝茶、歇歇脚,村民也可在此乘凉休闲。
“这些景观都是我们社区两委结合闽南传统文化和后洋社区历史人文一点点构思出来的。”杨志谦翻出一张张构思图笑道,这些微巷景观不仅讲述了“后洋相国”的故事,还加入了“后洋八景”“道南五宝”等元素,既有故事,更有乡土特色。后期,社区还计划在景观中加入更多物件,增强景观的互动性和生命力。
街巷两侧墙壁绘制了各种壁画
缘起 开展“奋蹄马”治理转化
提到后洋社区如今的变化,作为晋江市委下派到后洋社区担任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杨清鑫感受颇深。多年来,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措施不多、民生项目滞后、社区人居环境较差、社区群众矛盾较多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后洋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痛点。去年,后洋社区成为晋江市第六轮30个“奋蹄马”薄弱村(社区)转化对象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情复杂、集体经济薄弱怎么办?去年7月,针对社区存在的“问题清单”,结对共建单位晋江市委政法委联合新塘街道召开了后洋社区“奋蹄马”治理转化工作会,会上通报了后洋社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治理对策。
说干就干,治理工程首先从摊位整治开始。在后洋社区居委会门前,原本各类蔬菜、水果等摊位占道经营,人流车流交混,既堵塞交通,又影响社区人居环境。后洋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总投资近300万元,占地10亩,首期还规划两个停车场。“农贸市场改建完成后,预计每年将能为社区增加5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而所有盈利将继续投入到下一轮的市场规模化基建和营销中。”杨清鑫告诉记者,后洋农贸市场治理初见成效,振奋了民心,对后洋开展治理转化工作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发动 每月公布红黑榜奖优罚劣
“虽然有了初步成效,但美化微巷还只是后洋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的起点。”杨清鑫说,后洋社区将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社区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根据部署,后洋社区的治理转化工作,策划生成了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风文明三方面在内的20个项目,菜市场整治只是其中一个项目。
在美化微巷时,不少居民纷纷参与进来,有的参与清运垃圾,有的自掏腰包美化房前屋后环境。这也给后洋社区干部不少启示——美化人居环境,群众力量不可或缺。于是,经过协商,一张张“门前卫生三清”责任牌贴到了居民家门口,上面既有卫生评比标准,又注明了家家户户的责任人。老人会成员、联防队成员、村两委等还组建起一支社区卫生监督队伍,既对社区环境卫生进行日常巡查,劝阻不文明行为,又参与到每月卫生“红黑榜”的评比中。
“从10月份开始,我们将每月对家家户户‘门前卫生三清’进行评比,奖励表彰前十名家庭,曝光十处卫生最差的地点。”杨志谦说,对后十名的家庭给予小小“惩罚”,对前十名的家庭将给予小家电、日用品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