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是如何在好莱坞中保持英国本色的

10.12.2015  17:49


詹姆斯•邦德为英国女王鞠躬尽瘁,在24部007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大英子民的胆识和计谋。近日,他的最新荧幕冒险再次博取女王芳心。高贵皇室英式英语大战自以为是美式英语,前者大获全胜。


连续数周,全世界的广告牌、海报、巴士车身被《007:幽灵党》充斥,美国也不例外。不知你是否曾留意过,《幽灵党》片名虽然十分好莱坞化,但其英文拼写却甚是英式:spectre未被美国40年代以来的主流拼法specter取代。长期以来,大荧幕是美式电影的天下:《紫色姐妹花》、《地心历险记》、《罪与错》、《挚亲友邻》、《珍珠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而今,007一出,谁与争锋!


当然,你会说,007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的本意是将“幽灵党”解释为“挫败恐怖、革命、间谍活动的特殊任务执行者”(反情报、复仇、勒索等情节属于后续改编版本)。因此,你可能觉得制片方束手束脚。在最新电影中,并没有暗示片名有其他涵义,作者原意也与如今信息时代情报机构的科技手段有所出入。


实际上,片名的目的仅仅在于增添诡异气氛,配合影片开头呈现的“死亡之日”结局,渲染神出鬼没的007。匈牙利则在引进时起了个更直白的片名:《007幽灵党:魑魅回归》。


就算片名有其他涵义,其英文拼写也大可以迎合美式口味,使美国观众看得更顺眼。若是换成从前,这种想法或许会被制片方采纳。


2009年,《卫报》曾询问《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发行方为何不把英国版海报改成英式拼写,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希望更动艺术作品”。这次,你或许曾期待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至少保护美帝子民免遭英式英语荼毒。将片名依大洋两岸的拼写习惯稍作更动并非不可行。2013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黑金杀机》就采取了此策略。在英国及爱尔兰,片名拼写由counselor改为counsellor(澳大利亚仍采美式拼法,引起部分民众不悦)。


有时,好莱坞为了适应语言多样性,做出了更多改变。哈利•波特初登英国荧屏时,片名与书名一致:《哈利•波特与点金石》。然而美国小朋友对于魔法的认知与对抽象概念的热诚致使片方将“点金石”改为“魔法石”。不幸的是,这块石头不但在片名中亮相,更是充斥于影片各处,因此,每一场有“点金石”的画面都要重拍,每一句有“点金石”的台词都要重新配音。


就007而言,好莱坞一方面迁就了海外观众,另一方面将外来拼写强加于美国本土观众。然而它并不是2015年唯一一部全面迎合英式口味的美国制造吸金大片。1月,根据EL•詹姆丝小说改编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与观众见面,片名即保留了英式拼法grey,而非美式gray。不可否认,作者设下重重关卡,使片方很难做类似《黑金杀机》的改动,例如,原著男主角大力推广其公司商业价值,试图改动关键字“grey”的难度可见一斑。


如果说,用词上的妥协正愈演愈烈,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尊重艺术作品完整性或许可作为说辞之一。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对于“点金石”的更动表示遗憾,然而她也无法找出合适的理由来说服片方。詹姆丝本应为此付出更多,而实际上她并未费什么功夫,也许是好莱坞越来越温顺了吧。


这是一个很棒的想法,然而电影公司老板不会如此好心。如果政策即将被改变,那八成是出于利益驱使。过去,美国电影需要迎合家庭市场,海外收益仅仅是蝇头小利。时代不同了。截至2015年12月第一周,《007:幽灵党》已在海外狂卷5.73亿美元,而北美票房收入只有1.79亿。若电影工业已全球化,那么片名也必须相应全球化,这对于“美国优越主义”论者而言是一大噩耗。


除了美国本土,其他国家的英语大部分以英式为标准。英联邦共有20亿公民,而美国只有3.18亿。可想而知,母语非英语的观众对于英式英语更为熟悉,菲律宾等被美国影响深远的国家例外。虑及此,《幽灵党》的英式拼写便不令人意外。美国影迷们,只好委屈你们了。


英语的美国化要从辞典之父诺亚•韦伯斯特说起。他编纂了《美式拼写辞典》,一定程度上从日不落帝国手里抢走了英文的话语权。这本辞典成为美国销量最高的书,截至1900年,已售出1亿本。当时,许多人声称美国日趋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终将取代英式英语。例如,1990年的多伦多购物中心,随处可见夺人眼球的美式英文巨幅海报,这对身为英联邦一员的加拿大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


历史上帝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往往能绝地反击,有时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邦德,你让大家久等了。

作者: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