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个公章”是发展“拦路虎”
辽宁省锦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是省级养老示范工程,也是市政府确定的2014年重点民生工程,原计划今年5月1日动工。可从2013年10月开始,尽管领导高度重视,并由民政局一名副局长重点协调各种审批,可是历时8个月,经过39个单位,加盖了133个公章,仍然没有完成审批工作;下一步审批还要涉及7个单位,办理12大项审批手续。(6月30日《人民日报》)
审批难、难审批,这是很多企业和民众的普遍感受。一个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被列入市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工程”的项目,尽管手拿尚方宝剑、并有副局长亲自担纲参与协调有关事宜,盖了133个公章却依然未能走完漫长审批长征之路——其他项目能有什么待遇、遭遇何种情形,我们可想而知。不是不作为,而是“慢作为”,好好的民生工程,只能被拖成让人长吁短叹的“闹心工程”。
由“133个公章”印证的办事之难,让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件奇葩故事: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香缤投资集团董事长许明金在小组讨论中大倒苦水——“保障房建成了,供水供电却没有人管,协调会开了163次,每次都有会议记录。会有人开,饭有人吃,开完会后拍拍屁股走人,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如今,盖好的保障房只能给蚊子住!”如果说133个公章是133种审批权力之间的相互掣肘,163次协调会则活脱脱地证明了一种群众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嘴脸”:会照开、饭照吃、事照议,就是不落实。对于某些权力部门官员来说,工作不推不动、推了也只是慢动,每次都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办事人折腾得如同脱胎换骨一般,事情依然在原点毫无进展。
在提及改革问题时,李克强总理说过两句耐人寻味的话。其一,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其二,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由盖了133个公章依然没有走完的审批长征、开了163次协调会仍然没能解决好一个水电问题的现象可见,让某些紧紧抓着“印把子”的权力放手,的确“比触及灵魂还难”。尽管有些部门说起来甲乙丙丁、论起来子丑寅卯,但若真的让官员放权,表面上喊破嗓子的他们,行动时却畏畏缩缩、跑起来比蜗牛还慢。全面深化改革要针对“133个公章”“163次协调会”所暴露的审批制度缺陷,删繁就简予以修补,既不让制度的繁琐复杂影响效率,也不让其成为庸官不作为的挡箭牌和贪官吃拿卡要的理由。
【责任编辑:林少斌】【值班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