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忠祠:为了不能忘却的悲壮历史
昭忠祠正门
马江海战烈士后裔祭扫先烈。(资料图片)
陈英在部下惊惧之际严厉呵斥:“男子汉食君之禄,当以死报之!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一席话让广大将士重燃斗志;“振威”舰管带许寿山开着起火的兵舰撞向敌舰,在撞舰未成,被敌舰击毁即将沉没江中之时,舰上士兵将一面国旗升上桅杆……曾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评价甲申之役时赞叹道:“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者,他们奋战到底,并且和焚烧着的、满被炮弹洞穿的军舰一齐牺牲。”
“马江海战,中方虽败,但这种爱国精神却激励着全中国。清政府也深刻意识到技术实力的差距,终于痛下‘大治水师’的决心,第二年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加强海军建设。可以说,马江海战是中国建设近代海军实践中的一次挫折,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胡珍宝说。
与此同时,马江海战刻骨之耻和船政男儿牺牲之痛,让严复、詹天佑、林纾等船政英杰开始警醒反思。严复等人意识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误,痛陈专制政体的弊端,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观点,力倡“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启蒙了普罗大众,引领了思想解放。
传承中华水师传统
时至今日,船政水师所蕴含的忠心卫国、自强不息等精神,仍然给人以深刻启迪。海军装备技术部原部长、海军少将郑明将此归结为32字的“中华水师传统”,即忠心卫国、扬威海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励兵优器、勤学苦练;同舟共济、慷慨赴义。
“今日海军,不仅要继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的革命传统,也应继承中华民族水师的优良传统。”郑明说。
与此同时,这样的中华水师传统也正跨越海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台湾海军军官学校38年班、海军退役少将宋炯此番专程前来福州昭忠祠,参加甲申、甲午海战英烈公祭仪式。
他介绍说,台湾海军军官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866年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如今,他们在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缅怀英烈,意义重大。重温历史,悼念先烈,让中华儿女的心紧紧相连,也更坚定了两岸同胞保家卫国、共抗外侮的共同决心。
而今,承载船政水师精神的昭忠祠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大型公祭到清明祭扫,再到各界的自发祭奠,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加入到追思活动中,先辈的爱国精神正代代相传。来自福州教院二附小的谭芷玥说,学校曾组织学生看过马江海战的纪录片,她被船政英雄的顽强意志所感动,就趁假期和家人前来昭忠祠,近距离感受那段悲壮历史。
巍巍昭忠祠、荡荡马江水,见证了福建船政的兴衰,也见证着一个富国强兵梦的悲壮演绎、一段血与火铸就的荣辱历程。走进新时代,昭忠祠以振聋发聩之音,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激励着世人莫忘历史、奋发前行。
以史为鉴 奋发图强
马江海战遗址纪念碑
18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惨烈的战火迅速燃烧,历时仅半个多小时,拥有坚船利炮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恰恰发生在福建船政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段,经历了中国海军的萌芽,见证了福建船政的辉煌,目睹了一个民族被欺辱的无奈和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
痛定思痛,这一切启示我们,必须面对历史,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耻辱与悲壮,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汲取教训,走向复兴。
马江海战中方遭遇惨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清廷奉行妥协退让、避战求和的政策,严令前线‘不发第一枪’,致使我军错失先机。当时中方在闽江、马江沿岸部署了强大的防御工事,加之民心所向,士气正旺。相比之下,法国海军劳师远袭,对地理环境并不熟悉,尽管武器装备更为先进,但中方占据地利人和,完全有实力与法军一较高下。
然而,一味的退缩忍让不仅没有获得友善相待,反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给自身带来巨大的灾难。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在战略部署、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方面,处处抢占先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走过马江海战的历史硝烟,131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海疆仍未平静。我们应铭记历史教训,把握发展先机,持续壮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坚决守护祖国海疆。为此,首先要重视海权,大力发展我国海上武装力量,以实战要求建立一只强大的海军。和平发展的环境,需要强大军力来保障。面对海权利益和国家领土的争端,我们要做到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另一方面,则要发展海上经济力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从陆上大国走向陆海强国。
三思马尾百年耻,一靖狼烟万世平。过去的苦难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奈的叹息,更是一记记深刻的当头棒喝。谨记过去的悲痛,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海战英烈,时时刻刻提醒世人莫忘历史、奋发图强,方能重拾“泱泱大中华”的民族自尊和自信。
历经百年,马江海战军用海图重回马尾
近日,一套19世纪绘制的前南洋水师军用海图历经百年重回马尾,在马江海战纪念馆隆重展出。这套完整的海图曾随“济安”“飞云”两舰督带杨瑞廷参加马江海战。杨瑞廷的后裔向纪念馆捐赠了这套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11张海图因为岁月久远而略有破损,但图上标有的南中国海海疆水道航线和海军执行任务时记录下的航道航线、炮台锚地位置、登陆地点等还十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据马江海战纪念馆副馆长王晓芹介绍,杨瑞廷是广东番禺人,同治六年升为三品花翎顶戴参将副将补用,后为中法战争中任舰的督带,官衔为二品。中法马江海战中,他所在的“济安”舰被击沉,他身上七处中弹负重伤,跌落下海后获救,由福州转至上海治伤,1898年伤重不治转回广州,不日去世。
去年正值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30周年之际,纪念馆曾多方查找与联系参加过海战的家族。“此次征集到的这套图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的马江海战参战海图,它曾在马尾造船厂内的船政学堂绘事院绘制印制,可以看到当时船政先驱们的细致与严谨。”王晓芹说。
“高祖父曾有遗言,待他死后,一定要把这套海图无偿归还给国家,这句话让我们五代人铭记了百年。”杨瑞廷第五代玄孙女杨洛雅说。历经战乱、文化大革命,杨家后人为了归还海图历经坎坷。
1992年,杨洛雅的父亲杨志中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马江海战纪念馆。可就在当时的纪念馆负责人寻找到广州杨家时,留下的联系电话突然成了“空号”。“那时电信局更改了我们区域的电话号码,就这样我们与纪念馆失去了联系。父亲去世前一礼拜,还曾对我的母亲嘱咐捐赠海图的事,他让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完成。”杨洛雅说。
今年,杨洛雅和家人来到福州,将家族珍藏了一个多世纪的军用海图捐赠给了马江海战纪念馆。“能亲身来到祖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完成祖辈的遗愿,我们感到非常开心。”杨洛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