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捂到啥时候合适?

20.04.2018  15:24
  春天天气喜怒无常,重复着升温—降温—升温的节奏,此时,感冒、过敏、关节炎等疾病也特别容易找上门。学会正确的“春捂”,能抵御疾病。那么,春捂怎么捂才正确?应该捂哪里捂到什么时候呢?记者昨日就相关问题请教了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专家。
  春捂什么时候捂?
  “一般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至48小时开始捂,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物,气温<15℃时,也要注意多穿衣。另外,在节气变化,比如清明节这样降雨降温的节气前后,也要增加衣物。”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杨照华告诉记者,春捂就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宁可捂着点,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否则由于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穿着单薄,一旦气温降低,身体会难以适应,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细菌病毒活跃,更易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尤其是一些女性过早换裙装,还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春捂捂多久?
  杨照华认为,15℃可以视为春捂的一个临界温度。一般来说,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7天,小孩、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要再捂14天。当温度稳定持续在15℃以上时,就没有必要非要讲究“”了。
  春捂也需要凭感觉。“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是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
  “春捂对三类人来说尤其有必要”,杨照华说,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要结合中医体质养生学说,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其中以气虚、阳虚和特禀体质的人更需要春捂。
  气虚的人可以简单对应为免疫功能较差、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差的人,这类人寒气更重,更容易患感冒,适当春捂可以避免感冒;阳虚体质表现为体型虚胖怕冷的人,阳虚则寒,阳气不足,这类人也需要适当捂一捂;特禀体质的人群通俗来说就是过敏体质,春捂可以减少寒气刺激,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反应。
  春捂到底捂多久?杨照华认为,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春捂捂哪些重点部位?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子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春捂重点四部位:神门穴、腰眼、小腿和肚脐。
  神门穴
  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疲乏。
  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春捂记得“下厚上薄
  春天防寒要注意两头,即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易遭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加重颈椎病的症状。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从脚起,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早春时节,有些人早早地换上春装,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这时寒气与湿气就会悄悄地趁虚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关节,不知不觉间会感到酸胀不适、关节僵直等,从而引发关节炎。
  杨照华说,春捂只是春季养阳的方法之一。其实,在这个时节,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该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跳舞、打太极拳等。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时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损耗阳气,对养生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