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悬案”久拖折射敷衍民意嘴脸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对2014年5起重大安全事件的问责情况进行了追访,结果有的拒绝公开,有的尚在处理。(12月9日新华社)
西安幼儿园给儿童喂药、奉化居民楼坍塌、大连中石油输油管起火、上海福喜食品原料过期、昆山工厂车间爆炸等5起安全事件,曾经引爆舆论、震惊全国,如今俨然成了众目睽睽下的悬案,令人费解、愤慨。
想当初,信誓旦旦的承诺犹在耳畔:“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给人民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如今,这些承诺几乎成了空话,烂尾新闻依旧没有下文,有些人拖的功夫和脸皮一样厚。
你不拿公众的知情权当回事,公众就不拿你的公信力当回事。表态多、道歉多、调查多,后续跟进少、问责整改少、真相公布少,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这么丧失的。这些悬而未决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黑幕?无论是拒绝公开还是尚在处理,都让人产生“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的联想。
在某些地方政府屡试不爽的拖字诀中,敷衍民意的意图十分明显。诚然,重大公共事件的调查需要时间,但是调查进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阶段性结果,总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而拒绝公开无异于肆意践踏公众的法定知情权和监督权,也是挑衅社会的容忍底线。
这5起重大安全事故悬案是拙劣的危机公关能力的写照,充分说明有些地方政府依旧没有走出“捂、堵、拖”的低级阶段:能捂就捂,捂不住就堵,堵不住就拖。处理热点事件既是一次重大考验,也是洗心革面、重树形象的契机,亡羊补牢尚且不晚,最可怕的是一错再错。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鉴于此,要给悬案画上句号,必须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一个公共事件调查处理和信息发布的全程公开制度,让事件调查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制度框架内进行,逐步实现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根本转变。
同时,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倒逼领导干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不尽职、不负责的领导干部进行严格问责,从根本上解决“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的问题。我们期待,这些悬案能在新年到来前给社会一个交代。陈广江(山东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