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10月19日中华苦荬菜
城市不单单属于人类,也属于潜藏在其间的数以亿计的美好生命。每天一个物种,带你重新发现你的城市。
-----------------------------------------------------------
其实最开始编辑约这篇文的时候,我是拒绝的。
至于原因么,来自两个植物圈里传说中的规定:一,如果你带着一队人上山看植物,那么见到菊科的,请务必踩死;二,如果看到菊科开小黄花的,请务必踩死后再碾上几脚,让它亲妈(误)都不认识它。
当然,以上两条规定仅仅是“传说”,在现实当中,我还没听说过有谁真正去实践的——或许是动作太大不好意思吧。不过,“开小黄花的菊科植物”一直是众多植物爱好者的噩梦,而就连专门做分类的植物学家,也经常为这些“小黄花”的分类地位争的焦头烂额。然而今天的主角,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e ,就正是这“开小黄花的菊科植物”。
中华苦荬菜植株,注意这一图片显示的是较矮的植株个体。
没错,从外观上来看,中华苦荬菜就是典型的菊科野草样——小黄花,植株瘦弱,路边野地多见,产地遍布全国。如果和周边同样广布的“小黄花”如黄鹌菜、抱茎小苦荬生长在一起,乍看上去,还真的没什么区别。更为坑爹的是,它们的花果期也都是贯穿整个春夏。不过,如果仔细端详一下,其实还能看出差异的。
中华苦荬菜的花:图片来源:wiki
先来说说和黄鹌菜的差异,其实,二者间最容易区分的特征就是叶片。中华小苦荬的叶片,要明显比黄鹌菜要“苗条”一些,叶片呈长椭圆至披针形,叶片尖端较为尖锐。有时基部的叶片还会具有或深或浅的叶裂,这些裂片的尖端也是尖锐的。而黄鹌菜的叶片全部着生在茎的基部,呈莲座状,而且更为“圆胖”。此外更重要的是,虽然黄鹌菜叶片也有叶裂,但这些叶裂的深度向着叶片尖端越来越小,使得黄鹌菜的叶片呈现“大头”状。
黄鹌菜,注意较宽的叶片和“大头”裂片。
而中华苦荬菜和抱茎小苦荬的差异,从名字就能看出端倪。中华苦荬菜的茎生叶一般不会超过4片,很多情况下甚至没有茎生叶。并且这些茎生叶的叶基也只是略微突出,呈现半抱茎状;而抱茎小苦荬的茎生叶更多,并且叶基强烈突出,将茎环抱了起来——这就是它名称的来历。此外,二者的花也有区别。虽然二者都是由二十朵左右花蕊突出的舌状花构成的花序,但中华苦荬菜的花蕊是灰褐色的,而抱茎苦荬菜则是黄色的。
抱茎小苦荬,注意黄色的花蕊(看到的主要是花药)和强烈抱茎的茎生叶。
此外,中华苦荬菜除了“开小黄花”外,它还有个开小白花的亚种(subsp. strigosa)——舌状花的花瓣呈现白色,在花瓣末端略呈粉色。而抱茎小苦荬和黄鹌菜则没有白花的类型。因此,如果看到花瓣为白色,而形态类似这三者的植物的话,那么十有八九就是白色的中华苦荬菜了。
白花的中华苦荬菜。图片来源:wiki
能够将中华苦荬菜与黄鹌菜、抱茎小苦荬相区分,对于大多数植物爱好者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毕竟,这三者是城市中“开小黄花的菊科植物”中形态最为类似的了。什么?你要问如何与其他苦荬菜属植物区分?对不起,关于苦荬菜属的分类,植物学家们还在争呢。
如果翻看《中国植物志》的话,在苦荬菜属(Ixeris)下,你是找不到“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e)词条的。为啥呢?因为在《中国植物志》中,中华苦荬菜被分到了另一个属,即小苦荬属(Ixeridium)里,那么自然,中文名和学名就相应的变为了“中华小苦荬”(Ixeridium chinense)。
这,其实这就是苦荬菜属在历史中“分分合合”所产生的“遗留问题”。苦荬菜属最早于1821年,由植物学家亨利·卡西尼(Henri Cassini)建立。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十分耳熟?没错,他爷爷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乔凡尼·卡西尼(Giovanni Cassini),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卡西尼家族四代都是以天文学为业,直到亨利·卡西尼这一代剑走偏锋,成为了植物学家。虽然职业不同,但依然雁过留声——如今很多菊科植物学名中的命名人Cass.,就正是这位卡西尼家族的后人。苦荬菜属作为他建立的属,冥冥中就预示了命运的不平凡。
亨利·卡西尼。图片来源:wiki
在苦荬菜属诞生约半个世纪后,一些分类学家根据花的形态,将它归并到了莴苣属(Lactuca)中,因此,我们的中华苦荬菜一度被命名为“Lactuca chinensis”。而随后,苦荬菜属又闹起了“分家”,黄瓜菜属、沙苦荬属、小苦荬属纷纷从苦荬菜属中“独立”了出来,最终将卡西尼建立的苦荬菜属拆分成了四个属。而中华苦荬菜,则被分到了小苦荬属中。
那么苦荬菜属到底和小苦荬属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微型蒲公英般的瘦果。根据检索,两个属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果实表面“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而后者则是“有9-12条高起的顿纵肋”。怎么样,略坑爹吧?植物学家就是这么任性。
中华苦荬菜的瘦果。
当然,《中国植物志》采用了将广义的“苦荬菜属”拆分为四个属的方案,但是也有其他人并不买账,比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以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依然采用广义的“苦荬菜属”为中华苦荬菜命名。
如果你觉得中华苦荬菜命运多舛的话,那就太naive了。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抱茎小苦荬吗?它同样随着苦荬菜属的拆分,被踢到了小苦荬属。不过它的“悲惨命运”还没有结束——根据最新的分类证据,它又被踢出了小苦荬属,归到假还阳参属(Crepidiastrum)里去了。
——还真是任性。踩死!
作者: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