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陪”又“读”才能事半功倍
近年来,家长陪读日益成为初高中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其背后的成本也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家长陪读到底有没有必要?较大的时间和成本开支是否成为家庭的负担?对于孩子来说,陪读到底是幸福的陪伴还是沉重的包袱?
对于家长陪读,有的孩子习以为常,有的充满渴望,有的则较为排斥;另外,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陪着孩子念完高中、考上一所好大学;有的教师也希望学生父母能够陪读,有的教育专家则认为,不要让陪读成了孩子的额外负担……由此可见,陪读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初高中生。
不可讳言,伴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加入到了“陪读一族”。最为典型的当数是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的“陪读现象”,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家长们只有一个共同心愿: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决不能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独生子女教不好,不像种庄稼只误一季子,而是误一辈子,实在输不起……基于此,“陪读风”日益盛行。
所谓“陪读”,其实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不同概念,既要“陪伴”孩子,也要“读懂”孩子。不论是为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是督促孩子专心学习,但都不能忽视一个原则性的事实,为了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远离陋习,而不是用“陪”的方式,让孩子时时感受家庭的过度期望和重压,反而会事得其反,事则起反。
不是吗?一些家长在“陪读”时,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外,对孩子说得最多应该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争取考个名牌大学,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在你身上下的功夫。”殊不知,这样的施压反而会压抑孩子的学习情绪,严重的话,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实际上,当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爱”的照顾时,无需家长多言,孩子自身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住家长的付出。当孩子成绩不佳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这时,家长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开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埋怨;为孩子减负,而非施压。
陪读是为了今后不用“陪”。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作家长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陪伴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陪伴才正确?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走入陪读的误区。陪伴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不用陪伴,能独立、自信地学习。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指导孩子逐步学会怎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陪读”既要“陪”孩子,又要“读”孩子。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作家长的只注重到了“陪”,而忽视了“读”。不知道孩子的学习兴趣究竟在哪儿,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愿意让家长这样陪读。殊不知,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陪”孩子容易,“读”孩子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付出。既“陪”又“读”, 才能了解到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达到陪读的目的。(泉州文明办 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