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林则徐

24.02.2017  23:02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放眼看世界的目光,虎门禁烟的壮举,新疆戍边的悲壮,都展现着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相比之下,世人对他的清廉则知之甚少。其实,正因为他无比清廉,才能“无欲则刚”,才能甘冒各种风险去完成一般人难以完成的伟业。

  廉政廉政,政为主,廉辅之。“”者,正也,通俗地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作为者谈何廉政?执政为民却又不贪一己之利,即清廉从政,老百姓就更加相信他、拥护他,并千方百计推动他成就一番事业。

  一

  林则徐生活的清朝末期,官场黑暗,吏治腐败。在这种背景下要做个“廉吏”,要“出淤泥而不染”,是十分困难的。何况,林则徐还具有想贪能贪的种种主客观条件。

  其一,他有很硬的后台。道光皇帝十分赏识他。林则徐从无权的京官闲职,外放为拥有实权的杭嘉湖道。当时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上书御批道:此人“明白可用”。林则徐后又担任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抚大员。去广东禁烟前,道光皇帝曾八次召见他面商并委以钦差大臣的重任,赋予他节制水师的大权,故林则徐号称“统兵40万”。试想,如果林则徐以道光皇帝为后台,按当时社会潜规则,去搞那些或大或小的贪腐,不是十分容易的吗?当然,林则徐对此是不屑为之的。有条件贪腐而又不贪腐,才是真正的廉洁!

  其二,他有权有势有地盘。林则徐于26岁那年考中进士后,曾在京城的翰林院里当了十年号称闲职的小京官,但其间仍然先后被派充江西乡试副考官和云南乡试正考官,这都是大有油水的差事。36岁外放后,当的是督抚大员,去的是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等富庶的地方,其间还直接管过水利、盐务、漕运等为一般贪官艳羡的美差。若稍有贪欲私心,则腐败送上门的机会多得很。但是,林则徐对此嗤之以鼻。有机会贪腐而又不贪腐,才是真正的廉洁!

  其三,有庞大的关系网。林则徐从26岁中进士到66岁去世,为官整整40年,跨越l4省,而且担任的都是有实权的大官;加上他诗、书、画、艺俱精,为人谦和性柔,同行关系甚好,后来同年、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当他受到贬斥乃至重罚时,都还有一些大员为他说话,包括军机大臣王鼎和新疆将军布彦泰等,可以说关系很“”。但林则徐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最讨厌阿谀奉承之徒,他根本不屑与这些人为伍,而是一见一闻便怒不可遏;但当官又必须与这些人共事,所以自制“制怒”匾额放在大厅,提醒自己注意方法,讲究策略,办事讲话不要过于情绪化。所以,他结交的都是比较正派的人,谈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事,闲暇之时也以吟诗作画为乐。他的“关系网”不是用来搞腐败的。

  其四,他有“腐败”的“理由”,因为他很穷,他的家庭生活与当时的官场有着很大的反差。他出生在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父亲以教书为生,母亲和姐妹都要靠手艺来补贴家用,经常加班到天亮,晚上点的油灯只用一根灯芯。他出生的老屋(左营司)还是父亲典来的。他进京考试还要靠自己当幕僚赚来工资当路费和靠别人资助才能支撑。但是,这些都构不成让林则徐“腐败有理”的理由。在他心中,君子固穷,但气节是不能丢的。这种气节、这种操守,亦即我们现在说的“理想信念”,正是林则徐坚持廉政自律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支持他拒绝腐败的强大动力。在林则徐看来,拒绝腐败,本该如此,不是讲给别人听或为自己装面子的。这种气节操守,来自他从小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他父母生活虽然艰苦,都坚持自食其力,“不妄予一事,不妄取一钱”。即使后来林则徐做了大官,父母仍然不改初衷。林则徐的廉政自律,因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而坚持始终。这种气节操守,还来自林则徐对中国历代正直士大夫(所谓“君子”)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从三国的诸葛亮,到宋朝的李纲、岳飞、陆游、文天祥,再到明朝的于谦,林则徐都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