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 最动情时 漳州烈士陵园清明走笔

04.04.2016  11:43

  来自驻漳某部队的丁先生,带领一家为革命烈士献花,缅怀先烈。 ☉记者 余辰 文 游斐渊 图

  清明无雨,日光倾城。

  昨天上午,漳州烈士陵园依旧静谧肃穆。丹霞山上,纪念碑下,不远处的九龙江大河东去,战备大桥车流不息。彼处喧嚣,至此已成寂寂。除了林间的鸟鸣,没有喧嚣打扰安息在这里的魂灵。

  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4月,里面安葬各个时期牺牲的2500多名烈士。陵园松柏环绕,从山脚走到纪念碑,需踏上119级长型阶梯。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6.2米,向上收成塔状,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碑顶,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连日来,已有不少单位和群众前来祭扫,碑下半圆环式的墓围上,摆放着各式祭扫的绢花和标有单位名称的花篮。清风吹过,丝带飘扬……

  上午9时许,十几名志愿者到烈士陵园。他们是闽南师大法管院行政专业的大学生,为清明节期间陵园的卫生清扫工作而来。没有过多的言语,在纪念碑前的小广场,大家默哀一分钟,集体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随后,大家拿起扫帚清理广场上落叶和墓碑前枯萎的鲜花。最后,大家将一束束经过精心包装的白色菊花,放在了烈士墓前。再鞠一躬后,志愿者离开陵园,如同来时一般安静。

  纪念碑后方,是57座砖石砌筑的烈士墓群。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我们仔细浏览碑文。墓碑有新有旧,安息在这里的烈士来自五湖四海,省外的,有来自河北、山东、江西、台湾等地;省内的,除了漳州本地外,许多都是来自龙岩、莆田。许多人的生命,都定格在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

  每一个墓碑下,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陵园里竖立着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的半身雕像。翁泽生是台湾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活动家。1933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翁泽生被捕入狱,在6年多监狱生涯中翁泽生宁死不屈直至病逝,成为公认的“一位有骨气的真正的爱国者”。雕像目视东方,那应是故乡的方向。

  上午10时许,烈士墓群内,几位烈士的后人正在举行祭奠仪式,焚香、献花、行礼,仪式庄重而简朴。五十年前,烈士李保生的四个子女跟随父母从河北来到漳州,从此定居下来。“父母南北征战,总没有固定地待在一个地方,我们也跟着四海为家,也许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征吧。”烈士女儿李海兰说,“父亲牺牲之后,我们就在漳州定居下来,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都会来扫墓。”

  陵园的两侧有一片荔枝园。十几名中年男子围坐在石桌旁休憩。1999年2月,他们的好兄弟在押送嫌疑犯的路上,因公殉职。多年来,每年清明节他们都会来这里扫墓,为好兄弟点上一对蜡烛,寄托哀思。“不管是在天上还是人间,兄弟的情谊永远都在。”

  在陵园的一角,军官丁先生带着女儿,前来瞻仰。丁先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了解、记住那段历史,“今天生活安逸的我们,不能忘却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于无声处,缅怀先烈;于无声处,理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