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圾”之谈

06.12.2016  22:37

  不久前,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在三明市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四天热闹非凡的活动,将具有三明特色的林业制品推广至全国,同时也让国人感受到这座闽西名城的绿色魅力。当繁华归于宁静,一张照片在本土论坛上悄悄的上了热门。那是在一张活动结束之后,凌晨时分所拍摄的场地照片,会展中心广场上垃圾遍布,几乎无落脚之地,在昏黄路灯的照射下显得分外狼藉。论坛留言中多数网友对照片中的情形表达了不满,内容多是批评游人素质、商贩无良。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大型活动中会制造垃圾是正常现象,稍后自会有环卫工人负责清扫。这些回复中,人们对破坏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不齿却又默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个中态度令人深思。

  “禁止乱丢垃圾”是一个老命题,从商代明令禁止“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韩非子·内储说》),到早期红袖章大妈吹着小哨当街罚款,再到公园里的走心小提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带走”,如今强调科学分类资源再生:“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色环境净化心灵”。思想在进步,手段在更新,全民为维护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费尽心力,效果仍不甚理想,为何实现自觉环保如此困难?

  有几点原因需要正视,一是民众环保意识依旧薄弱。我人口基数大,分部广,受地域经济影响,环保教育普及度参差不齐。二是利弊判断有偏颇。保护环境是一个漫长且需要点滴积累的过程,环境维护不能马上看到效益,污染破坏也无法马上预见后果,为了眼前的方便和利益,人们容易选择性“短视”。三是环保办法有局限。我国地幅辽阔,环境复杂多变,行之有效的手段,无法确保每个地方都适用。四是监管手段较单一。纵观古今,保护公共环境的监管手段多以处罚居多,大至刑法拘役小至处以罚金或公共劳动,方式单一,并没有从意识上加深环保认知。

  如今环境保护做为我国重点推行的民生举措,宣传力度之大有目共睹,相关知识内容也已纳入课本对学生进行普及。环境保护涵盖了方方面面,垃圾分类和资源再生作为其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却是最为贴近生活的环保课题。我们仍应把普及环保知识做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重点,提升个体环保认知,同时普及简便、亲民的环保办法,为个体环保行为提供可操作性,真正将环保意识入脑入心。在实际操作中,不妨划分环境、群体,简化分类方式,将可再生资源基础做好做实。如在家庭生活中,将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为资源回收提供便利。社会活动中,垃圾不落地,按标识准确投掷回收箱。环卫工作中,扩大分类回收箱投放数量,坚持分类回收,不混装敷衍。社区活动中,为中老年人提供上门宣导,手把手教学,扭转垃圾混装旧观念……

  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寻找最适合中国的环境保护方式,为后代打好环境基础,最终真正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人人自觉遵循,为国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文明之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梅列区委文明办 陈罗佳)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