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变发展方式 四方面改革新突破释放发展新动力

01.08.2014  19:54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但各项经济指标表明,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这种下行压力既有来自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影响的短期因素,也有来自国内经济周期的长期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支撑的。尽管2007年党的十七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改革遇到的阻力,致使投资与消费等重大经济结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的集中表现。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通过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释放新的发展动力提供了契机。当前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从改革入手,力求在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上取得突破,以体制改革新突破释放发展新动力,才能赢得新一轮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城镇化潜力

城镇化是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以上,每年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拉动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可达1万亿元以上。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中央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此,要鼓励生产力布局向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扩散,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务院提出重点抓好“三个一个亿”:东部抓紧解决一亿农民工的市民化,中西部再吸纳一亿农民工进城,城市抓好一亿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紧紧抓住这三件事,对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是雪中送炭,并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对稳增长将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将在三个层面同步展开: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群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这三大都市群的经济总量都将居于世界前列,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二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周边地级市为节点,形成一批次区域城市群,在拉动省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以县城、小城镇、新型居民社区为依托,形成就地城镇化的格局,在县域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城镇化模式已经出现。这三种类型的城镇化,都需要用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运输方式把大大小小的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商务圈。基于此,加快建设现代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航空网、水运网和移动互联网,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