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看节约:春节餐桌 能否盛宴不剩

17.02.2016  11:03

  

  2月7日,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刘超家可口的年夜饭,吸引了孩子们。记者 骆飞 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反四风”,严厉整治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奢侈浪费,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由此带动起社会崇尚节约、抵制浪费的风气,公众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奢靡浪费之风十分顽固、容易反弹。反奢靡反浪费还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廉洁自律规范部分提出:“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源环境条件、脱贫攻坚任务都清楚地警醒:挥霍不起、浪费不起。党员干部自当带头,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保持好的势头,推动勤俭节约新风扎下根、习惯成自然。

  新春之际,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浪费现象回潮等问题,剖析原因,探讨解决路径。

   贵州紫云白石岩村农民李洞益家:春节合伙杀猪不再攀比分量

  正月初五,暖阳高照,沿着崎岖蜿蜒的公路下到山脚,远远就看见了李洞益家的三层小楼。

  李洞益是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白石岩乡白石岩村新院组村民。看见有车停在自家门口,李洞益急忙出来招呼大家。此时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走进三楼的厨房,李洞益的妻子黄小美正在准备晚饭。走到厨房左侧的角落,黄小美顺手割下一块腊肉。记者抬头一看,四五块腊肉悬吊着,色泽发亮。

  “今年我家没杀年猪,家里就5口人,人少吃不完,最后坏了可惜。”黄小美说,以往过年腌制的腊肉要占据厨房一半的位置,好多到最后发霉坏了只能扔掉,有些人还会攀比谁家杀的年猪大,好像谁家的大谁家就富有。现在村里单独杀年猪的人家越来越少,要么几家人合伙杀头年猪,要么直接到市场上买一点。

  说起年夜饭都做了些啥,黄小美说,家里有四兄弟,每家凑了几个菜,在大伯家一起过年。她回忆,前几年仅仅是他们一家5口过年,也要做上十几道菜,炖上好几罐肉,一张桌子还摆不下,吃到初五、初六都吃不完。过去春节在村里串门,基本都吃剩饭剩菜,现在到哪家都是现吃现做。黄小美指着锅里正在炖的鸡说:“刚刚宰杀的更新鲜,放心吃。

  黄小美说,过去每年过节家里打糍粑,5口人动不动就要做100斤糯米的量,吃得孩子们看见糍粑就反胃,今年做了20斤糯米,量少了孩子们吃着还觉得香。

  饭好了,一锅土鸡、两盘腊肉、一盆蔬菜,十几个人围炉而坐。李洞益率先发言:“全部吃完,不剩下、不浪费才是最好的。”大家纷纷响应,乡村“盛宴”就这么开始了。 

   山西太原酒店聚餐:少点一个“硬菜” 多来一句提示

  大年初一,回山西太原过年的王东和家人吃饭。大家聊得开心,吃到后来不知不觉盘子就见底了。有人提议加个菜,点红烧肉还是炖骨头?他的爷爷坐在那里手一挥:“就点个水果沙拉和春卷吧!

  酒足饭饱,一家人感慨:“幸亏后来没点‘硬菜’,不然肯定得剩下了!”爷爷颇为得意:“最近报纸上一直在呼吁大家点菜不要浪费,还教我们一些窍门。相比其他菜,糕点和水果浪费得比较少。

  相较于亲人之间聚餐讲究实惠,朋友之间的宴请考虑得就多一些。在太原星河湾酒店餐饮部,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采取顾客单点与套餐两种形式,10人套餐价格分为3888元和4688元两种,并加收15%的服务费。

  但大部分饭店还是走起了亲民路线。大年初四,王东和大学同学在一家饭店聚餐。看菜单,也不是很贵,一般菜品价格不超过50元。点菜时,服务员还提示一些菜品可以点半份。最后一结账,22个人吃了1600元,人均消费72元。结完账,服务员主动过来问要不要打包,并拿来了打包盒。

  内蒙古包头退休职工李建国家:新买小盘小碗 要改“大方”习惯

  除夕,在北京工作的李义青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内蒙古包头市的父母家中,一家人准备热热闹闹过一个年。

  对于65岁的父亲李建国来说,一桌年夜饭必须“丰盛”才能烘托节日气氛。而在他眼中,“丰盛”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肉食。“过年前就炸好了肉丸子,酱了猪蹄,煮了肘子、皮冻,其余的鱼、虾、炒菜现做就可以。”李建国和老伴王珍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饭菜端上桌,10个菜中大半是纯肉食。王珍说,“儿子在外地工作,回家很少,每次回来都会给他多做点好吃的。可是近些年他胖多了,又想让他吃好的,又怕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心情很纠结。

  晚餐过半,“蒸锅菜”才刚刚出锅。四个大碗,分别盛满了猪肉、羊肉、牛肉、丸子。但等热气腾腾的肉食上桌,大伙的食欲早已不再旺盛,每样吃上几口就差不多饱了。

  李建国和王珍老两口都是普通退休职工,一辈子生活简朴。平日里,剩菜剩饭都会热了再吃。但每年过年,都会表现出难得的“慷慨”。“过节了,要的就是气氛,清清淡淡几样小菜实在不像过年。”李建国说,过年都会扔掉大量食物,明知是浪费,但习惯却难以更改,这是骨子里的“大方情结”。

  回家前,李义青专门给父母买了两套精美的餐具。他说:“老人节俭了一辈子,碗筷都用了几十年。新买的餐具都是小盘小碗,一方面把这些老餐具换掉,另外把大盘菜换成小盘菜,用餐具控制菜量,尽量避免浪费。” 

   山东某农村:“大席”倒掉可惜 过节呼唤新风

  “过年,剩菜太多了,吃也吃不掉,不少都倒了。”在北京打工的刘林(化名)回山东农村老家过年,发出如此感慨。见到刘林,已是大年初三。他说,家里亲朋好友比较多,从除夕开始,除了早饭,中午和晚上两顿饭都是大席,每顿都得十四五个菜,吃饭的人也才七八个。“有鱼有鸡有猪头肉,有菜有冻有花生米,大部分是荤菜。”刘林说,每个人的肚里不缺油水,这么多菜根本吃不了。

  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忙了一年,走亲访友,好酒好菜好招待自然少不了。记者在农村走基层时发现,为招待客人,不少农户做满满一大桌子菜。“一条鱼,就划拉了几筷子,再来客人时,也不能热热再端到桌上,只能再做新的。”刘林说,“到大年初三,光从桌上撤下来、没吃几口的鱼就攒了四五条。

  “过年期间,就图个乐呵,也吃不了这么多饭菜。” 一家农户的女主人说,平时,家里来客人,做一大桌子菜,下一顿还可以吃。可是,在过年期间,天天都得一大桌子一大桌子地做,剩菜也吃不完。

  在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旧俗,比如,过年期间不能吃剩饭剩菜,宴席结束,一些农户会把剩饭剩菜直接倒掉。吃不了为何还要一桌桌地做呢?“都是面子惹的祸!人穷的时候,不会这样浪费;富了反而节俭意识淡薄了。”刘林说,不少人觉得,有人到家里做客,饭菜越丰盛显得对客人越重视,“特别到了年节,更是叙亲情友情的时间,饭菜自然会更丰盛一些”。

  近年来,到饭店吃家宴或者让饭店把饭菜送到家里的农户,也多了起来。因为是自己村子的饭店,谁家招待客人点菜多、谁家点菜少,很快就会传开。刘林坦言,不少村民觉得,点菜多有面子、敞亮;点菜少,就会被人说小气。点菜多就成了常态,饭菜也很少有人打包回家。“对于饭店来讲,点的越多越好,赚钱多嘛!”饭店的一名服务员说,但是看着自己做的菜有的没动几筷子就倒掉了,也挺心疼。

  新风也正逐渐吹走旧俗。在山东农村,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一般都是互相串门,有些农户就互相约定,只做六七个菜,够吃就好,不再大鱼大肉一大桌。还有的农户走亲访友,每家带一两个菜,凑成一桌。“过节也不能成为浪费的理由,关键还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过新年要有新过法。”刘林说。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