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城市需要法治建设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习近平时间》推出“辉煌十三五”系列特别节目,其中第二集《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回眸“十三五”,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脚步愈发铿锵有力。(10月22日《人民日报》)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分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法治”二字的不断强化,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党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党十九大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法治风帆始终高扬,法治建设站上新的起点,法治成为新时代的共识。
社会和谐需要法治精神。行进于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现实轨道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精神,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醉驾入刑后,饮酒开车现象大为减少,从最初“忌惮检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到现如今同桌都劝着“开车别喝酒”,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马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是行为更是观念。由是观之,法治是精神的种子,撒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发出的是和谐之芽,开出的是美好之花,结出的是幸福之果。
城市文明需要法治意识。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车辆礼让行人,乘客积极让座,垃圾严格分类等城市文明细节让人如沐春风;然而,公共场所吸烟、共享单车随意摆放、“霸座”、妨碍公交驾驶员驾驶等不文明个案仍时有发生,成为文明城市不可忽视的“漏洞”。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城市文明既需道德的浸润,也要法治的土壤,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一项基本评价指标就是“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由此可见,只有把法治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文明信仰,外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为文明“漏洞”打上法治“补丁”,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才会离我们更近。
公民维权需要法治素养。法学家杰里米.边沁曾说:“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然反观当下,却存在一个“文明的木桶效应”:权利意识不断高涨,法治素养存在短板。部分公民高呼要维护权益,而自身却漠视法律法规,以致陷入“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怪圈。事实上,希望言论自由,不等于口无遮拦;期望执法公正,不等于撒泼打滚,渴望医疗救助,不等于肆意医闹......。权利要在法治的空间内正确行使,方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当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达到知法、守法、敬法,严格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蓝图才能有广泛、坚实的根基。
方今之时,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刚需。在这趟以法治为名的列车上,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大家彼此关切且相互成就,共同奔赴伟大的新时代。(漳州文明网 漳州110 林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