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七】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12.06.2019  15:52

   开栏的话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时间,新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网联合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老区办、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手机影像委员会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前的纪念碑(资料图)。新华网发(李宏图 摄)

  新华网福州6月12日电(王雄)昆坂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水口镇石牛山麓,是抗战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所在地,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昔日,这个老区村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昆坂村华丽嬗变,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主动融入石牛山核心旅游区建设,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昆坂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由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的坂里自然村,这里一度成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省委机关迁移到坂里后,当地老百姓不怕牺牲,全村22户人歃血为盟誓死保护省委机关。”今年90岁的“老革命”、德化县老促会原会长叶尚谋回忆说,省委机关从迁至坂里到撤出的4个多月时间里,不失一兵一弹,被传为佳话。

  时隔多年,叶尚谋依然记得,2002年重修福建省委旧址的消息一经传出,坂里人民热情高涨。

  “很多群众捐款捐物,动用到田地也不要公家赔偿,全部捐献,场景非常感人。”叶尚谋说,从2002年7月开始,用时不到一年,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牛寮沟省委旧址原貌等得到恢复和重建。

  在叶尚谋看来,重修福建省委旧址,对于收集和保存革命前辈的史迹,让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开发建设“红色之旅”旅游线路,促进德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委旧址修复后,还有利于老区村脱贫。昆坂多毛竹,公路未开通前,一根毛竹只能卖1.5元,公路开通后,一根可以卖3元,价格直接翻番。现在,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发,到村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毛竹越来越值钱,土鸡、土鸭、竹笋、香菇等土特产也非常畅销,有的村民还开办了农家乐,许多村民脱贫致富了。

  “到去年为止,我们村1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昆坂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华介绍说,村里户籍人口约1000人,以前村民大都靠种水稻为生,生活比较拮据,在福建省委旧址重建后,交通得到大大改善,加上各级各部门的扶贫支持,村民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除了发展红色旅游,我们还争取到扶贫资金用于投资光伏发电,增加村财收入。”陈忠华说,光伏发电项目一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余万元。

  昆坂村背靠德化石牛山风景区,这两年景区封闭改造,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开放。陈忠华说,到时来村里瞻仰福建省委旧址的游客会越来越多,回村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也一定会多起来,深山里的农产品将更有销路,“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德化党员干部走进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重温入党誓词(资料图)。新华网发(李宏图 摄)

  “老革命”叶尚谋(左)讲述福建省委旧址(坂里)往事。新华网发(吴铃邦 摄)

  翻拍的福建省委旧址(坂里)。新华网发(吴铃邦 摄)

   系列报道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长征第一村”:讲解员里有对“父子兵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一条“致富路”的30年简史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永春花石: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绿色发展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武夷山大安村:“大通安居”之地的“红绿发展”之道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五】福安观里:红色村庄的骄傲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