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新型表面等离激元多模式光学显微技术】

17.09.2014  17:18

时间:2014年9月22日(星期一)上午10:30-12:00

地点:仓山校区光电学院科研大楼4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深圳大学 袁小聪教授

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专家简介:袁小聪教授,深圳大学微纳光学研究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SPIE Fellow,OSA Fellow,OSA Fellow Members Committee委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博士后(1994年-1999年),1999年-200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微电子系任教(获终身教职),2008年-2013年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任特聘教授,2013年至今在深圳大学任特聘教授、微纳光学研究所所长。在新型光束与表面等离激元调控及其在光学操纵、高灵敏传感、超分辨显微成像、新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等方面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PRL》、《Lab Chip》、《OL》、《APL》、《Plasmonics》等。现任《中国光学》副主编、《Nature》出版社光学新刊《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

报告摘要:面向生物细胞和分子的无标记、超分辨、宽场显微成像和超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等需求,介绍基于新型轴对称矢量光束调控的表面等离激元(SPP)新型光学显微技术,该系统集超分辨宽场成像、超高灵敏度传感成像、超高增强拉曼光谱为一体,具有高性能和多模式等测量优势。在光学显微条件下,聚焦径向偏振光束能够在金属薄膜上激发高度会聚的SPP,在焦点处形成z方向显著增强并超衍射极限的电场分布,即SPP虚拟探针,并在SPP向中心传播区域内形成SPP干涉驻波,其半高宽度达到0.25spp。技术方案将依靠SPP干涉驻波、矢量光束差分干涉优势以及虚拟探针,在一体化光学显微镜框架内,同时实现SPP宽场超分辨显微成像、超高灵敏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和新型拉曼增强多参量测量机制,其中拉曼增强方面,由于矢量光束z分量能够在该方向形成SPP与金属颗粒或探针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SP)的耦合共振作用,进一步提高拉曼增强,该方案还可以实现基于z分量的新型探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