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龙岩模式”

04.02.2016  10:36

赴茶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料图)

   □闽西日报记者 罗玉文 彭莉   通讯员 杨洪先 俞林 文/图

  日前,我市对外公布了2016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正是其中一个项目。

  2月1日至2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2015年,我市共培训2763名新型职业农民,颁证认定1396名新型职业农民,支持105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创业,支持210名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通过“1+10”模式开展“传帮带”活动。

   获得农业部总结推广

  龙岩全市耕地面积247万亩,总人口297.8万人,农村人口206.7万人,农村劳动力147.6万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全市约有100万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乡村流向城镇,而且转移出去的80%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80后”、“90后”不愿从事农业。目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年龄大、文化低、妇女多”现象突出,农民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发展后继乏人,农田一度抛荒。

  “谁来种田”、“如何种好地”等严峻形势,已摆在眼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龙岩市委、市政府认真调研,大胆实践,于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2012年初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2012年,我市长汀、永定、漳平列为国家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市、县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坚持从“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套独具龙岩特色的培育模式。基本实现从“培训”到“培育”转变,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

  从“培训”到“培育”,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这里面却大有文章。

  “‘培训’侧重于传授和教育,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培育’的范围与内容却大得多,除了技术层面的培训,还涉及农业经营理念、农民综合素质、企业成本核算、电子商务、农产品安全意识、融资知识、诚信经营等等。”市农业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实用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了怎么种、怎么养等问题,但要想创业致富还远远不够。因为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所以,更需要把一些理念灌输给农民,如创业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职业化道路。

  市农业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成功开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龙岩模式”,获得了农业部总结推广。2015年4月,我市被列为国家整市推进示范市,所辖7个县(市、区)均被列为国家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