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我们真的拿“号贩子”无可奈何吗?
唐 华
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是不少患者求医问诊中的切身感受。而医疗资源的稀缺还衍生出了“号贩子”猖獗等“次生灾害”,让本就不顺的看病路再添几多坎坷,患者对此深恶痛绝。然而,治理“号贩子”多年,收效却不明显。近日,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的视频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发后,女子得到医院诊治,事情算是有了相对圆满的结果,但打击“号贩子”的话题却仍然值得深入探讨。
其一,“号贩子”背后有没有医院工作人员推波助澜?在本次事件中,广安门医院曾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经调查,没有该院保安参与倒号的行为及证据。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在调查结果揭晓之前,妄谈医院方面的“罪与罚”还为时过早。不过,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曾出现过医院人员裹挟在“黄牛”倒号的不法行为之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医患矛盾错综复杂,任何一次不必要的误会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公共事件。因此,对于严重损害患者利益、扰乱正常诊疗秩序的“号贩子”,即便医院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加以治理,也要通过严格内部管理,杜绝院方人员以任何方式参与倒号的可能性,做到清者自清。
其二,“号贩子”为何屡禁不止?即便所有的医院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号贩子”依然能通过以下两条渠道牟利。网上囤号:目前,多数医院的网络挂号平台并未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联网,所谓实名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虚假身份信息秒光网上的号源,待找到买家后再用真实患者信息替换。窗口占位:不少“号贩子”都在各大医院长期蹲点,通过抢位置、暴力插队等方式常年霸占“队首”的位置,经常是刚一放号,就被他们抢光。
“号贩子”屡禁不止,根子还在治理不力上。比如,网络约号实名制有名无实,给了“号贩子”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刑法仅对倒卖车票、船票的票贩子有明确入罪规定,但对于倒卖医疗号源的号贩子没有针对性规定。警方即便查实,对“号贩子”处以最严厉的处罚也仅是“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现有法规缺乏震慑力度,“号贩子”才会有恃无恐。
对于“号贩子”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很多时候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思考是不是到位。比如,如果多一些对患者的感同身受,考虑问题更全面周到些,网络挂号存在的技术漏洞或许早就补上了;如果有关方面有心严厉打击“号贩子”,法律方面的真空地带也应该及时填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患者利益的关切,是人性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每个人对健康的希冀和追求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社会也会增加一抹人文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