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江西分社周密:寻访贫困儿童

08.11.2015  14:02

  去年底以来,江西分社推出“寻访贫困儿童”大型融合报道,践行新闻责任,彰显新闻力量。这个延续至今的重大报道已进入常态化。作为报道主要参与人,我和同事们走进大山、走进村落,走进贫困儿童内心。我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

   第一个故事:三姊妹的故事

  15岁的彭丽来自江西赣县。

  赣县距离赣州市仅有10公里,汽车却在大山里高高低低跋涉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乡镇。彭丽正在上课,听说记者要采访家里的困难情况,突然哭了起来。她说,爸爸已经瘫坐在轮椅上三四年了,妈妈在在打工,爸爸以前一直是自己照顾,但现在住校,所有的重担都由10岁的妹妹彭芸扛起来了。

  跟着彭丽回到家,发现彭芸是个梳着妹妹头的可爱小姑娘,一点也不像想象中贫困儿童的样子。一回到家,彭芸说,等会采访吧,我要先烧水做饭。蹲在灶台前用吹火筒生火、拎着大水桶打水,这个比灶台都高不了多少、长着单眼皮的可爱小姑娘让一旁的我有些恍惚:在城里,很多同龄的女孩放学回家吃着冰淇淋、看看电视,然后再弹弹钢琴玩耍。

  因为没有大人,家里的电灯坏了也没有维修,入夜后,全家就在微弱的烛光下继续着生活。彭芸端着饭碗一口一口给爸爸喂饭,饭后,彭丽又搀扶着爸爸到卫生间抹澡,甚至连只有5岁的小妹妹都学着给爸爸喂水。昏暗的房里,这几个女孩就这么安静地忙碌着,一句话也没有,只有眼睛里倒映出点点烛光。

  我问彭丽和彭芸,长大了想干什么?彭丽告诉我,以后想赚钱,把爸爸和妹妹们接出去,住到更好的地方去,彭芸说,我就想把爸爸的病治好,爸爸就能带着我去玩了。

   第二个故事:一名脑瘫患儿背后一个坚强的家庭

  11岁的肖胜利是一名脑瘫患儿,来自江西遂川县草林镇拱前村。村子一条陡峭的山路,汽车甚至摩托车都无法抵达。步行上山时,可以看见路两旁都是村民在山壁上开辟出的小块田地,最小的只有四五平米,和家里的卫生间一样大。

  肖胜利的爸爸属于最贫困的人群,一直到四十多岁才讨了有智障的老婆。谁知第一个儿子还是脑瘫。在医院告知无法治愈后,家里人就把肖胜利带回了家。为了方便照顾,白天把他放在地上一张圆桌板上,晚上抱回床上。11年间,这个男孩基本就在这一平米的桌板上度过,没有康复训练、没有治疗,更没有上学、玩耍。

  每当肖胜利需要洗澡吃饭时,都是全家人的集体行动。爸爸去烧水,妈妈和妹妹就趴在地上帮着肖胜利脱衣服,然后妈妈又抱着肖胜利去到院里的一个小单间里去洗澡。已经11岁的肖胜利非常瘦,妈妈好像抱着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吃饭时,轻微智障的妈妈又总会把他抱在怀里,很细心地一口一口喂饭,等到肖胜利吃完了,全家人也都放下碗筷,妈妈才开始吃。整个过程都出奇地安静。

  拍摄照片时,妈妈抱着肖胜利的情景总让我联想起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的经典之作《智子入浴》,同样是面对残疾的孩子,两位母亲都用眼神传递出一种令人动容的爱,我感到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在记录着这个家庭互相扶持的坚强不屈。

  我把镜头对准这个不会说话的男孩时,却总能看到肖胜利的一种很特别的眼神。肖胜利的父母告诉我,最早把他安置在房间里,肖胜利总会很不高兴地大声叫喊,把他带到客厅来,他才会安静。原来即使是这样一个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孩子,仍然渴望与人沟通,渴望更好地活下去。肖胜利的眼神和许许多多进入我镜头的孩子的眼神一样,都充满好奇,也充满希望。

  这两个故事还仅仅是这次寻访贫困儿童活动中的一小部分,我和同事们先后历时大半年,走访了江西二十多个贫困县,报道了“赤脚娃娃”“面具男孩”“无瞳小姐弟”“桌板男孩”“蜗牛男孩”“垃圾堆里的童年”“地贫娃娃”等30多位贫困儿童感人至深的故事。采写了数十篇文字稿,拍摄了数百张图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众多热心人士和企业都纷纷要求对接帮扶。

  我们专门与腾讯对接,开设了网络慈善捐助页面,新华社报道的影响力,转化为社会关爱,通过第三方慈善基金会,在短短的数天内就为多个身患重病的孩子筹得了合计约十万元的善款。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了解到彭丽的故事后,决定录取到就业前景非常好的茶艺专业并提供两年的住宿和生活费用。多个医院主动联系并表示愿意为桌板男孩提供治疗。

  今年六月,以桌板男孩肖胜利、垃圾堆里的童年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报道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从中央,到江西地方,正在或已出台专门扶助贫困儿童的系列政策,孩子们贫困现状有望得到改善。

  这一系列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弘扬“人民至上”情怀,就来自基层,来自这些有血有肉,带着温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