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再度"五评楼市" 四年前发声后"新国十条"出台

15.07.2014  19:31

  晨报讯(记者 陈琼)时隔四年之后新华社再度“五评楼市”。7月13日,新华社刊发“五评房地产市场变局之一”,首篇文章从楼市“拐点”、限购政策“拐点”和各方看待房地产市场心态“拐点”三个方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作出解读。业内人士指出,在楼市低迷、楼市库存高企、各地陆续放开限购之际,新华社连续发声释放出“托市”的信号。

  “五评楼市”打头阵的《三个“拐点”辩证看》提醒,中国新一轮城镇化中蕴藏的房地产转型升级的机遇必须抓住,决不能重蹈一些城市“新城变鬼城”那样的开发覆辙,更不能在新一轮城镇化中延用房地产模式,而应当果断向以民生为本“”。文章中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盘棋一刀切的管理习惯、思维模式明显不合时宜。31个省市区600多座城市,微观市场活动瞬息万变。一味药,治百病,这种思维模式、调控方式,非“”不可。文章最后强调,今天在中国很多城市,“买房能赚翻”的投机心态依然大量存在。买房者、土地财政的依靠者等各方应尽快迎来心态回归理性的“拐点”。

  新华社上一次就中国房地产连续发声是2010年3月28日至4月1日,彼时楼市正处于疯狂上涨期,在“新华时评”痛批土地财政以及腐败现象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的文章播发半个月后,“新国十条”随即出台,中国楼市进入“限购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隔四年后新华社再度连续发声其实释放了一些信号。“新华社的拐点论应该理解为是整个楼市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拐点,但对于整个楼市市场需求和潜力并没有否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新华社针对楼市发声有给楼市打气的意味。“在房价出现下跌的情况下发声音,新华社其实是希望从舆论角度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指向。

  业内人士指出,新华社连续发声释放出“托市”的信号。“现在成交太差了,大家都不买房,确实影响宏观经济。”一名业内人士指出。而在楼市成交低迷、库存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对之后的“救市”举措充满渴望。严跃进指出,不排除未来通过出台相应限购取消政策、鼓励资本先进入实体经济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救市。(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