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要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公立医院公益化

03.03.2016  15:40
  

   今日社评

  新医改要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评价新医改需要理性、积极的态度,既要看到医改的普遍性困难,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也要务实地看到深化中国式医改之刻不容缓。当下亟须对医疗深层体制伤筋动骨,让医疗福利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人群,以公益化目标对公立医院进行“定位改革”。

  时间开始了,这是2016年的全国两会季。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记者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提问,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新医改从2009年启动以来,有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进展,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我国的医改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些改革,距离得渐远才渐清晰;有些变化,愈加以对比,才愈看得直白。新医改启动至今已有七年,如何来看待因改革而产生的种种变化?如何来对改革本身的成效加以评价?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既坦陈了新医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实进展,也承认了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世界各国都是个大难题,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他还介绍了全国政协在推进新医改方面作出的努力,回答真诚而恳切。

  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改革成效,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评价标准,实现了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为中国特色改革理论增添了新内涵。王国庆回答记者关于“作为普通百姓还是不敢生病,好像获得感没有那么强烈”的问题时,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评价改革标准,认为我国的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倘若说,医改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式医改也不例外;倘若说,因为还在进行之中,现在还不能对新医改做一个具体的评价,那么理当被检视和重新思索的是:到底该以怎样继续的改革,来让百姓从新医改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让百姓在新医改中有更多获得感,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条分缕析。一个层面是病患人群的获得感。近几年来,发生在医卫领域的进步是明显的:医保覆盖面扩大、医疗资源开始逐渐下沉、对大病与罕见病的救助举措也在完善,但论及获得感,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依旧是:普通百姓“看不起病”的状况是否得到改变?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是否逐渐由“逐利”转向“公益”,优质的医疗资源,又是否正在为更多人所享有?倘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百姓的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具体评价新医改是否成功,主要应当对照三个标准。第一个,看病贵、看病难解决没有;第二个,看医患关系改善没改善;第三个,看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无调动起来。医患是一个共同体,评价新医改,除了考量患者一方的获得感,同样也要考量医务人员群体的获得感。不得不承认,医务人员获得感欠缺的情况,在现实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多数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劳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建立在“以技养医”基础上的多点执业等改革,也缺乏切实的制度保障。

  评价新医改,我们始终需要一种理性、积极的态度,既要看到医改的普遍性困难,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也要务实地看到深化中国式医改之刻不容缓。正因如此,当下医改领域最应当做的,就是对医疗深层体制伤筋动骨,让医疗福利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人群,以公益化目标对公立医院进行“定位改革”。还要出台更多举措,促进医务人员的价值实现,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劳动获得感。每一项改革,都应当让在场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只能来源于不断深化的改革。

  北京青年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