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艺“荣典”,铸文艺高峰--上海文学艺术奖12年后重启评选纪实

15.12.2014  14:02

        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24位文艺名家榜上有名。曾经表彰过巴金、王元化等文化大师的这一上海文艺领域的综合性最高奖项打破沉寂,树立起文艺创作的“荣典”制度,无疑将为文艺家设立德艺双馨的时代“标杆”。

   文艺“荣典制度”承载光荣梦想

  “上海文学艺术奖”始于1991年,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上海文学艺术界最高荣誉。

  这是一个曾经表彰过巴金、柯灵、贺禄汀、王元化、施蛰存,谢晋、程十发、朱屺瞻、周小燕的奖项,这是一个曾表彰过《文化苦旅》《长恨歌》《贞观盛世》《生死抉择》《金饰银舞》的奖项,她记载着上海文学艺术界的光荣与梦想。

  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不搞门类和专业间的平衡,只评选最巅峰的文艺家,门槛既高,起点非凡。因此,每一届获奖者、尤其是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文艺家,无不是名驰海内、众望所归的大师级人物,个个都是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高峰奇峰。

  颁奖台上,曾留下许多辉煌瞬间。1991年,百岁画家朱屺瞻被搀扶着走上台领奖,依然壮心不已的他发出“活到老便要做到老”的名言;第二届颁奖时,中国现代派小说鼻祖施蛰存手捧奖杯,以一句“这个奖我不该拿,应该让给年轻人!”展现了大家的虚怀若谷。而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委们专程修改章程,举手表决、全票通过,把这个奖项授予了病榻上的文豪巴金先生……

  文艺界人士指出,从1991年到2002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持续推出全国乃至海内外名重一时的文艺界大师名作,对上海文艺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

   重启评奖冀望铸造“高峰

  时隔12年,上海重启文学艺术奖评选。历时2个月,经过数轮评议投票,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12位文化大家获得“终身成就奖”殊荣。

  获奖人数虽较往届倍增,但细细掂量,海上艺坛本来名家如云、令人难以取舍。例如,在美术领域,“新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方增先,把国画人物画推向气象浑成博大境界;九旬的陈佩秋,曾与谢稚柳并称中国书画艺坛的“神雕侠侣”,如今笔力依然清丽刚健。九旬高龄的贺友直,年龄愈长思想愈加“犀利”,至今还在连环画的方寸之地刻录时代风云、世道人心。

  文学的星空里亦有“三贤”。百岁的徐中玉和钱谷融,堪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的“双子星座”。缠绵病榻的草婴,以二十年青灯黄卷的一己之力,完成翻译12卷400万字《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用文学连接起中俄两国人民的伟大心灵……

  荣膺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的则有王安忆、陆谷孙、周慧珺、奚美娟、赵丽宏、施大畏、廖昌永……横看成岭侧成峰,恰是上海文艺界“中流砥柱”的蓬勃气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上海恢复评选上海文学艺术奖,在文艺的高原上努力铸造和推出高峰,是一个重要举措,对全国是一种引领、开创和示范。

   设立“标杆”激励人才,让文艺为人民抒怀

  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看来,时隔12年重启评选的上海文学艺术奖,“有着非常明确的宗旨和追求,那就是文艺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尊重人才”。

  作为上海文艺界的“荣典”制度,上海文学艺术奖所追求的是设立标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心交给人民,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向人格的高峰攀登。

  此刻,当人们仰望历届荣膺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文艺大家、这一座座文化高峰时,分外深切地感受到名家大师们不仅具备深厚学养,更经历近乎严苛的人格修炼:不为名利所惑、虔心做艺术的“苦行僧”,与人民水乳交融、心怀国家民族,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怀。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上海文学艺术奖通过选拔、激励、评价文艺人才,冀望为文艺界设立艺术水准和道德情怀的标杆,唯有如此,真善美才能在文艺家的灵魂深处喷涌而出,转化为精品力作造福时代。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