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在基层唱响主旋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艺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文艺创作理应面向基层,向人民倾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坚持作品反映人民心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植根人民,从群众中来,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传世名作。文艺创作都来自群众的生活点滴,身边人身边事更容易贴近人心,也更容易操作实施,如此“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就是要用一种最淳朴的最简单的方式带给群众最长远最动心的幸福感受。
文艺创作要“多姿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服务在质量、品位和风格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作品从群众中来,也要尽量满足人民的需要,文学、喜剧、电影、电视、音乐等各领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既要培育突出的文艺明星,也要培养“铺天盖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
文艺创作要“有品位”,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艺是群众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介优秀文化艺术的最好交流方式,满足群众需要,文艺作品决不能简单迎合甚至“媚俗”。为此,文艺创作要贴近群众需求,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盲目崇洋媚外、低俗哗众以及有“高原”没“高峰”、有数量没质量等现象,多结合本土特点、地方特色,多创作贴近生活、传承历史、反映民声的好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朱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