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统计局孙希有局长发表署名文章:统计正义需要加入道德元素

24.06.2014  19:42

按:福建省统计局孙希有局长在《中国统计》2014年第6期发表署名文章《统计正义需要加入道德元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统计正义需要加入道德元素

孙希有

 

寻求真实是统计的历史使命,真实的统计也意味着统计的正义。而人们之所以喋喋不休地一直讨论统计的真实问题,理由似乎十分简单明了,那就是人们往往习惯将统计数据的“真实”与“虚假”纠缠在一起,也就是仅仅在统计数据的“真实”与“虚假”之间研究讨论,作思维中的二选一动作。而一件事情的深度真实,必须从人的思想意识上讲,因此,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假”,都是要在“真实”、“虚假”后面加上括号。其实,我们长期以来谈到和理解的统计真实或虚假,都是基于形式上、表面上的逻辑对称,而深度的逻辑对称要从人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因为统计数据的真实也好,虚假也罢,都是被人格所左右的,人格不对称,统计数据的真实、虚假等都不可能与现实对称,而人格靠什么决定呢?于是,统计人格的道德就浮现出来了。通常我们一提及道德,都将之与个人的一般特质相连,比方说某人行为道德或不道德等,而说统计制度、统计数字道德不道德,似乎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然而答案却是毋庸置疑的,亦即:统计的生命必须与道德融在一起,统计只有在道德的营养供给下才有生命力,说到底,统计的生命是由人格的道德决定的。

 

要在统计的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行动两个节点中加入道德概念

 

当我们用道德一词来描述统计时,是在统计的两个不同节点上来加入道德概念的。第一节点是在统计方法制度上。这一节点可以代表人的理性与制度设计科学性之间的关系。统计人的理性越趋向无限,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性就会越趋向完善,而一旦道德元素加入统计方法制度的设计当中,会使统计制度的人格化更高尚。我们评价统计方法制度是否道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统计方法制度与社会发展形态、状况的对应性。一个能与社会发展形态、状况科学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制度设计是道德的。而反过来,道德又是统计方法制度设计的前提。换言之,不讲道德的方法制度设计不可能产生出道德的统计产品来,这也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第二种是察看统计产品最终存在状态。主要是指察看统计产品是否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社会的管理,是否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方向设计。第二个节点是在统计工作行动中。这一节点包含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行为方式方法等。具体到我们统计工作中,就是意味着做统计工作的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需要统计产品的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使用统计产品的人,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统计产品的人、使用统计产品的人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做统计工作的人提出什么样的需求。这其中需要双方道德心理的支撑。统计产品生产者与需求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健康性决定了统计工作的道德水准。道德在上述两个节点上的加入与否,意味着统计概念本身的生死存亡。

当然客观上,对现代统计方法制度及统计产品的道德状况的评价并不容易。现实中,人们对道德与统计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很模糊的,因为在统计的概念中,人们认为既然统计是大数法则,趋势定位,又具有离差、均差、方差的概念,那么统计就不需要完全遵守道德,这样统计与道德就有些脱离关系。人们往往都过于简单地看待统计数据及数据生成的方式,也过于简单地看待统计方法制度的设计建立。人们大都不了解,其实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所有制度建立和设计当中,统计方法制度的建立和设计是世界上最难的方法制度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发展形态越来越复杂,给统计的方法制度建立和设计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也对统计的道德水准要求越来越高。这样说来,道德在统计的全部流程当中也就成为越来越重要和必须的元素,否则,统计的存在将变成虚无。我们完全可以坚持说,统计道德与统计产品真实与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不是选择性的关系,统计与道德必须融为一体,不存在择其一而弃其一的问题。

社会发展管理者、统计产品生产者、统计制度建立和设计者无不希望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即:道德元素一旦加入统计方法制度设计和统计产品生产过程中,统计方法制度的建立和设计、统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结果比道德元素缺席状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制要科学得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又好又快可以真正地实现。

 

社会对统计的质疑折射了对统计道德遵守的关注和期待

 

统计肩负着客观反映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光荣使命,无疑被寄予了厚望。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全面深化统计改革,推进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目前,史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也完成了现场登记。我们不讳言,这些将留下史话的统计脚步,并非一路坦途,一路凯歌,期间也有不尽人意、走偏走歪的地方。当然绝大多数统计工作操作者、执行者也都能够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用统计数据达到客观地描述发展现状的效果,对统计工作的道德遵守也一直在进行。

然而不可否认,受各种因素影响,现实中确实存在个别地方在统计数据对现状描述与现状偏离的现象,以致社会上对统计的质疑声不断,有些人甚至患上统计数据怀疑症,一看到统计数据,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上问号。

显然,这些患上统计怀疑症的人,是人为地把统计问题放大了。但我们要理性面对这种现象,要看到这种现象存在的背后,不但折射了公众心目中对统计道德遵守的疑虑,同时也折射了公众对统计道德遵守的深切关注和期待。

在统计的生产品中,数据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产品,从更宽广的意义上讲,统计数据是把人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量化延续。而在这个历史意义下,让统计进入道德状态,才能使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才能使人类历史留下宝贵的足迹和脉络,这既是统计最神圣的历史职责,也是统计工作的真谛。

 

用统计的道德知性把统计的理性与感性连接在一起而成为正义的统计

 

一边是统计神圣的职责不可推卸,一边是统计工作或多或少受到人为的干扰。作为统计人,我们该如何面对?该如何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思想素质无以有正确的行动。

  要让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无疑需要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法律法规,这是外在性的硬约束;二是思想道德意识上的约束,这是内在性的软约束,然而软约束可能更有效,更重要。本人始终坚持认为,所谓法律制度可以完全规定人们行为的说法只是一个“神话”,其理由有二:一是人不是纯理性的动物,而是感性的动物。没有纯粹理性的人,理性是控制不了感性的,人为了感性的需要,会千方百计地逃避法律制度;二是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人,有限理性的人制定出的法律制度无疑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不可能达到绝对完美的设计。因此,要让一切有序,人的内在规定性很重要,人的内在规定性就是人的自身思想素质,即道德。

不可否认,现实当中,统计法律法规的外在性硬约束显然尚未能完全遏制住统计违法行为。而道德层面上的内在性软约束,是对人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上的培养,最终体现在追求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的精神自觉上。

道德伦理具有文化特质,是人格的存在前提,对统计而言,也是统计存在的前提。在理论上尽管可以把统计和道德看成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和道德有着依存性。在统计上顾及道德,其实归根结底是对统计神圣职责的顾及。我们在按照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做好各项统计工作的同时,必须要把道德加入,凝聚起道德对统计的支撑力。

道德约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随时随地都应支配着统计行为。一旦离开了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有可能偏离统计的元价值,以致出现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现象。为此,统计队伍也在不断加强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

统计工作中,我们要拿出一种既着眼于眼前又面向未来的态度,要坚守道德的底线,拥有道德的精神境界,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担负起历史赋予统计的重任,担负起肩上的神圣使命,将道德的基因融入统计之躯,让统计之躯流淌着道德的血,也使道德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统计数据真实可信,为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从理性角度讲统计道德,还是从感性角度讲统计道德,双方都会发生冲突,如何避免这种冲突呢?我们得出的结论点和解决方式是:提高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能力,无论是统计方法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统计产品的需求者、使用者,各方对统计都必须有统计的道德知性,用统计的道德知性把统计的理性与感性连接在一起而成为正义的统计。

道德元素加入是统计正义的条件。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