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需要传承 传统更需“时尚”
近日,一则“敦煌中学将敦煌壁画改编成课间操”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赞叹之余,也使大众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这一课题有了新的思考。让传统文化重新成为一种时尚,传承古老的文明,成了大家的共识。
在快餐文化的包围下,我们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库。然而,在日渐忙碌的生活中,“快餐式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时尚,使得无数华章名著淹没于人们浮光掠影的浮躁中,人们汲汲于小利,精神却日渐空虚。于滚滚向前的时代中,让传统重新成为一种时尚,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守护传承经典,创新是不竭的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文化发展的转型,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央视的《经典永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相结合,重新谱曲歌唱,独辟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百家讲坛》则将典籍、历史进行通俗的解读并通过新形式进行传播,促进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关注和了解;更有《国家宝藏》的推出,挖掘“文物”故事,推动文物保护,在鉴赏文物的精美、感受中华历史的浩瀚之余,唤起更多人对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的探索。这些用心的节目制作,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诉说方式,在新的传播方式中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礼敬,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守护传承经典,以情化人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化的传承中,应当注重“情怀”、“情感”与“情绪”的统一。比如在《故宫》中,我们走进了紫禁城,于娓娓动听的诉说中,感受到了故宫的温度。在《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不仅欣赏了经典美文,还倾听了嘉宾们的人生故事,并在他们饱含情感的朗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汲取了人文精神的力量。
守护传承经典,教育是强有力的保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起了更多人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意识,《中国成语大会》则让人们体会到了成语的意境之美。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靠新媒介,更应当落实在日常的学习中。教育部在新修订的教材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可谓是英明之举。在日积月累中,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下,经典必将散发时代的芬芳。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我们一起期待,经典历久弥新,文化源远流长,文明永葆生机。(漳州文明网 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石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