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成常态 厚养薄葬真孝敬

26.03.2020  11:04

  民政部23日召开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可暂缓举办集体共祭、骨灰撒海、公益性安葬仪式等群体性活动,暂缓开放不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骨灰存放场所祭扫服务。(3月24日 光明网)。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清明之时,人们都会通过祭扫,表达对逝去先人的缅怀和思念。既是传统又是人之常情。今年清明正值举国上下抗击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民政部召开专题会议,暂缓举办集体共祭等群体性祭扫;此前,全国许多省市也发布通告,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倡导民众可通过网络祭扫方式,寄托哀思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文明祭扫成常态。理性追思,文明祭扫岂止在“”中,应该成为常态。实质上我国提倡文明祭扫已有许多年,可从总体上看,效果难如人意。很多人还是热衷于现场祭扫,每当清明前后,人们总会大包小提各种纸钱、冥币、带着鞭炮上林祭扫。由于祭扫和燃烧纸钱时间较为集中,各个公墓、林地都是烟雾缭绕,鞭炮齐鸣。不但污染环境,而且还容易引发火灾,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这种不文明祭扫方式的害处,绝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只是由于受到传统习俗影响和出于随大流心理而为之。今年出于防疫的需要,各地暂停现场祭扫,不失为倡导文明祭扫好时机,推行起来肯定会减少阻力,赢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通过实行文明祭扫,很多人在亲身实践中能真切感受到其好处,说不定就会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厚养薄葬树新风。正像有些人私下里议论的那样,本来也不想大肆焚烧纸钱,但是怕被人说是不孝。因而只能是随大流。殊不知,先人离世,你烧再多的纸钱也没用。如果父母在世时,你不孝顺,甚至忤逆,而其去世后你把葬礼搞得再风光也于事无补。父母养我们小,我们理应养父母老。可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住着高楼大厦,锦衣玉食,而父母却在乡下住草棚,甚至吞糠咽菜,食不果腹。因而有人形象的比喻说,一对夫妻能养十个八个子女,而众多子女却不愿养父母。俗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老人在世时在精神和物质上尽量给予满足,让老人笑口常开,颐养天年,比啥都强。千万不要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终生遗憾。

  文明祭扫自传承。网上祭扫、鲜花祭扫,人们不出家门即可祭奠先人,全家人聚在一起,缅怀先人,重温和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对小辈来说,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崇敬先人,继承遗愿,传承家风的家教课。对于子女健康成长和牢固确立文明祭扫观念大有裨益。(泉州市文明办 陆敬平)

让文明祭祀与时代新风结伴而行
  说起文明祭祀,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清明这个时节。文明
清明祭扫莫忘英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