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态过清明应成为习惯

22.05.2014  18:30
  清明将至,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逐渐有序开展起来。对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饱含了太多复杂心情。怀念亲人、寄托情思、扫墓踏青等也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祭祀活动中。针对以往祭祀中出现的“陋习弊病”,为让祭祀方式更有品味和意义,笔者认为,文明生态过清明应成为主旋律。

  以往,由祭祀带来的不止是纸张浪费,更重要是空气污染、火灾风险、树木锐减等次生灾害。尤其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后,一件本是庄严肃穆的事情成了社会的烦恼。烟雾缭绕、祭品比拼、声势浩大等生怕逝去的亲人看不到自己的孝心。与“清明雅智”“社会正清”的清明实质内涵相比,时下的清明早已变了味儿。

  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清明既有生离死别的感伤情怀,又有清新明丽的活动。祭祀的最高意义是懂得生命的珍贵。在清明时节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惬意,让身体得到张弛有度的锻炼。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去行孝布德,这才是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缅怀。

  在“十面霾伏”的今天,清明节要过得有意义,转变祭祀方式是必须。从古至今,清明节的本质内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应与时俱进。献一束鲜花、植一棵追思树、系一条绿丝带,甚至鞠一个躬都能达到祭祀的目的。完全没有必要局限于大肆铺张和讲排场的祭祀中。其实,清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心灵得到抚慰、精神得以放松才是“硬道理”。因此,对传统方式进以适当“扬弃”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祭祀的本真。

  社会倡议文明祭祀已有数年,但从效果来看,社会响应与“文明过节”还有一定距离。这与不科学的宣传方式有一定关系。过去,文明过节倡议只会在节日来临之际在各大传播形式中出现,公众短期内对“文明过节”的理解也是浅尝辄止,从长远角度看,此举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宣传倡议应坚持长效性,要让文明生态过清明的理念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好习惯才能养成。

  清明活动要与现代文明相契合,每个人都要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文明健康的方式来丰富清明节的真正内涵,让低碳环保、文明生态取代旧习陋俗,长此以往,文明新风定能为社会文明“添砖加瓦”。(赵耀世  )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