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的形成需要“褒贬”兼顾
在福建惠安辋川镇试剑村,村民任何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都将被纳入“黑榜”;在该村也有着很多的“好青年”、“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等“红榜”。这些是在该村的乡村乡风文明方面的重要举措。该村通过“红黑榜”的建立,实现了对村民文明道德采取“褒贬”兼顾的方式,让文明乡风能够更好地蔚然成风。(12月24日,泉州文明网)
在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务必要在农村形成文明的乡风。文明乡风,是广大农村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的积淀。乡风的好坏,影响着农村发展的高度和广度。近年来,在部分农村地区,“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等不良的社会习气依然还在不断滋生和蔓延。这些不良的作风和习气,会不断侵蚀着广大村民善良、淳朴的内心,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污染”。
为什么这些不良的作风和习气会“挥之不去”呢?一方面,农村基层治理上的不力。农村的这些不良作风和习气,都是农村基层治理应该着力破解的问题,但是,在很多农村基层,受限于基层组织力量的薄弱,势必导致基层干部对基层治理上显得“心有余力不足”,这也导致很多农村的各种不良行为无人过问。另一方面,文明宣传的不到位。文明新风尚的树立,需要宣传教育的潜移默化。在很多农村,文明宣传似乎显得十分“稀缺”,这也导致了很多村民的文明意识和自觉严重缺乏。
乡村兴,文明兴。没有文明的强大助力,乡村振兴,看上去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文明乡风的形成,农村的振兴发展必将遭遇到重大的阻力和“瓶颈”。因此,积极地在农村加强文明建设,让乡风更加文明,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在“褒”、“贬”两方面实现统筹兼顾。
一方面,在“褒”的方面积极弘扬正面、积极的道德人物和先进事迹。“褒”,就意味着要弘扬好人好事。在新时代的今天,好人好事,其实并非过往想象的要多么伟大,往往都是一些凡人的“善举”。这些“善举”也许很“小”,但是却能够“以小见大”,传递出文明、道德的时代强音。
另一方面,在“贬”方面批评和鞭挞不良习气和行为。“贬”如同“戒尺”,给村民建立起道德的“红线”。这能够促进村民懂得忠、孝、廉、耻等、自觉做到讲文明、有道德。建立更多的“黑榜”,就是让村民引以为戒、以此为耻。这就说明,“贬”方面在树立和养成文明乡风上,务必要发挥警示教育的重要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乡村振兴发展、农民是否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都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在农村,唯有在文明乡风的养成上,坚持在“褒”、“贬”两方面实现精准发力、二者兼顾,才会让文明乡风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架桥铺路。(莆田文明网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