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当代文学缺乏一定的精神高度

09.02.2018  19:12

  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9日电(黄雪玲)如何看待小说、创作出一部小说、进而成为一名小说家?8日晚,《成为小说家》新书分享会在福州举办,著名闽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邀请著名学者孙绍振一道,坐到了众多读者面前,谈论小说写作。

8日晚,《成为小说家》新书分享会在福州举办。黄雪玲 摄

  “我的老师孙绍振教授不久前给我来信说,他想提一个‘演讲体散文’的概念,我深表赞同。”谢有顺在一开场就谈及,孙老师教我演讲要吸引人,必须多举例子,例子好比窗户,光是从这里透进来。

  《成为小说家》正是谢有顺近年来讲授文学写作课的演讲实录,他说,书中的“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这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自己的写作观念。

  “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果不注意细节,有时会瓦解读者对小说的基本信任。”谢有顺强调,小说要写得要有可信度,要有情理的逻辑,要说服大家相信这是真实的,这就需要“物质外壳”。

  他举了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写历史小说,动不动就让主人公带一千银子上路。在这背后,是作者忽视了一千两银子有多重、能不能带得动,也不管凭着所写人物的家境与身份,他能不能出得起这一千两银子。除了这些,作者甚至也不知道小说中的主人公吃一顿饭要多少钱,买一匹马、买一个丫鬟要多少钱,也就是说如果作家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吃穿用度没有足够的了解,一写细节就会露馅儿。

  谢有顺强调,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读者跟文本的契约,一旦读者发现一个细节很假,不值得信任,阅读就没办法继续,而“从俗世中来”,就是强调要有细节、重视实证、情理、逻辑,甚至要重视用词。

  成为小说家的条件和要求很多,除此之外谢有顺还提到,任何一个作家不仅仅要写实写细,还要注意强调人的各种冲突和挣扎,以及灵魂性的探索。

  “现今的文坛失去了对自身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缺少有重量的思考。”谢有顺认为,张爱玲与同时代的苏青相比,就多了一层从实到虚、从俗世到虚无的心灵深度。

  在分享会上,孙绍振也提出,小说的情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动态过程,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关键就是写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的错位。比如鲁迅的《孔乙己》,鲁迅对孔乙己的落第、偷书及挨打致残等都没有正面叙述,只选取了三个场面,展示人物在他人眼中错位的观感。他的偷书被当做笑料,“所有喝酒人都看着他笑”,“”针对沦落的痛苦者,这就是一种错位。

  谢有顺是福建长汀人,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在此之前,姚明、马云、贾樟柯等也曾入选。(完)

【责任编辑:林玲】
闽籍知名学者谢有顺新书《成为小说家》日前出版
  福州新闻网2月2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坚)闽籍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