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要义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5月12日 新华网)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遗产大国。全力延续千年文脉、守护文明之魂,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文化遗产安全未得到有效保护,依然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城市化、大气污染、旅游业的扩张、文物走私、人口扩张、战争与自然灾害等等,正在对文化遗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新时代,我们要全力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形成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战略,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思想理念,我们要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通过强化立法、完善规划,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推进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一条“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持续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同类型采取的保护模式不同。对于历史建筑,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注重新旧结合,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历史风貌、自然景观,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对于文化遗址,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着力推进保护与生态、旅游等融合。资深文物专家谢辰生先生说:“必须明确,保护是第一位的,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应不遗余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做到既要让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留得住,也要让其“活”起来。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遗产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和平共处的关键要素。各地可结合实际,巧用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史的见证,包含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全部合法性的文明记载,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精神文明进化,是一种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它能重新唤人们对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保护文化遗产不容忘怀。(鼓楼文明办报送 作者: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