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化遗产保护 拓宽文旅业态优势

02.02.2021  21:50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文化成就、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生生不息的内在脉络与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1月15日06版《光明日报》) 

  文化是一个民族深邃的灵魂。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万物皆有隐秘归宗,承其之美而无法言述。山河的赐造是天地赋予人类的自然禀赋,文化的传载是先人聚合篆刻的智慧结晶。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成就,也是一个国家固本安邦的坚定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到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兴邦之本。中华民族跨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在浩荡的历史下锻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和精髓,大千世界,万象包容,美而不同,各执风韵。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今年,漳州市以迎接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聚力打造和维护“一城七线”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面落实“六个一批”项目,其中,报送16处市县文保单位参与第十批省保单位遴选,启动13项相关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省保、涉台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完成10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引进海丝番银、民族服饰、汉代铜镜、大漠敦煌等精品策展;针对重点文物保护点,实行“一责任人”,成立“一厝一专班”,落实“一厝一方案”建立“一厝一档案”。任务细化推进,着力夯实文物保护职责。目前,围绕省文物局的相关部署,漳州市持续做好文物基础、文物专项、和文物安全工作,继续统筹推进漳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坚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强市之基。闽南文化的底蕴和广博,是增强城市文明创建的亮丽底色。漳州是“文物大市”,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地。今年,闽南信俗文化“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名册;木偶双馆齐开擦亮漳州“非遗名片”,也为古城“夜景、夜演、夜娱”附加新的动能;漳州市艺术馆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打造“非遗小课堂”举办“闽南文化圩日”吸引众多市民赴圩;漳州市博物馆推出5期“走出去”交流展览、开设8场线下社教活动,拓宽宣教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坚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富城之道。文化是路径的承载,改革是意识的践行,文化与旅游是诗和远方的相浸相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物质追求变得容易饱和的今日,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关照和浸润,变得日益必要和渴求。十三五期间,漳州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7748.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93.43亿元,比十二五翻一番;新增15个省级观光工厂、养生旅游休闲基地、露营公园等融合品牌;新评近百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金牌旅游村等乡村旅游点。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持续开发和摸索,在对物质文明和遗产保护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拓宽城市发展的旅游业态,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成为打造富美漳州文明城市不竭的动力供给。(漳州文明网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陆金贤)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