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要友好互动通力合作
10月29日,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学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闭幕。本次论坛以“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研究和探讨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自中国、玻利维亚、埃及、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鲁、亚美尼亚9个成员国,多个观察员国及国际组织文化遗产领域重要学者与会,围绕“古代世界诸文明形态的异与同”“现代文明中继承的古代文明遗产”“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等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遗产的有效途径。(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世界共同面对的大课题、大行动。要实现如本次主题“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唯有全世界通力合作,才能将这件惠及世界的文化大事办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全世界来说,更是一项宝贵的文化福利,而愈来愈大的文化遗产正在打破国界,向世界开放。无论是中国的紫禁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牛场等等这些最早申遗的地方,每天人头攒动的游客纷至沓来就是最好的说明。
然而,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站在守住其本真的立场开展工作,同时更要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更加科学、精准、有效,这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只有求同存异,对准每一处遗产的个性开展,才能还原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更好地让文化遗产火在当代,传在千秋。就如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发言阐述的那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极大地助力了全球文明遗产的保护。如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周边自然景观内没有再建一栋新建筑,保护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面貌,正是有了文明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才为世界文明遗产的保护带来新的生机。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更要有一盘棋思维,如果没有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和行动,在保护和传承上就会遭遇瓶颈。目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增加了文化交流的互动频率,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模式,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怎样才能继续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前瞻性,各国的遗产保护只有认清自己国家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联,才能在此基础上友好互动,继而不折不扣、通力合作。这样,才能有更多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禀赋责任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地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