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景象(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的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宣传文化战线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统筹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有关任务,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推进,取得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框架确立
立足新起点、着眼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更好地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对于这些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课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作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谋划,就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采编和经营两分开、文艺评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40多个改革文件,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在此基础上,建立任务台账、加强督察问效,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97项,其余7项正在抓紧推进之中。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文化产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能否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好的重大基础性问题。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将“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同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全国178家省属重点文化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明确把“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写入企业章程,其它企业将在修改章程时予以明确;113家从事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企业建立了编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社会效益考核如何量化是一项难点。为探索有效办法,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办法》《国有演艺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办法》和《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办法》,确定在北京、上海、安徽、福建、湖北、云南、陕西等7个省市和部分在京出版社,分领域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各地按照细化量化考核指标的要求,围绕“考核谁、谁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结果怎么使用”进行了深入探索。
文化经济政策是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有力保障。中央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目前,综合性、专门性文件30多个,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形成了有利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经济政策框架。
此外,文化立法步伐加快,新制定颁布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我国文化领域法律从原来的4部增加到7部,确保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媒体改革创新,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
当前,媒体格局深刻调整、舆论生态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媒体改革创新,构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适应融合发展趋势的媒体传播格局。
中央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各地以“中央厨房”建设为龙头,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媒体集团。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H5产品“两会邀你加入群聊”,以聊天对话、刷朋友圈的形式,让两会报道更好看、更有趣、更易懂。该产品一经推出,马上成为网络“爆款”,24小时点击量超600万次,客户端跟帖评论超18万条,刷新客户端单条新闻跟帖评论数纪录。
从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开始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打通全社采编资源,建立记者与报纸、网站、“两微一端”之间的对接枢纽,“‘两微一端’的快,网络的全,报纸的深”,优势显现,一个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已经形成。
截至2016年1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客户端下载量分别达到1.93亿、1.8亿、5.5亿。
同时,积极深化新闻媒体内部改革,规范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严禁将经营活动与新闻报道挂钩。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清理整顿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撤并驻地方机构1181个,清退违规人员1435人。
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广大群众的心声。为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出台《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或文件,强化“两微一端”管理,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2016年以来,清理网上色情低俗庸俗信息1800余万条、虚假和谣言信息900余万条、涉侵权盗版有害信息370余万条,网络空间更清朗、底色更明亮。
促进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其中,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这块短板,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无疑是一项重要攻坚任务。
2015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把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2016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制定《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把乡镇和村级的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山东文化大院、广西的“五个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各具特点的建设模式,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贫穷不拒绝文化,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制定《“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坚持反弹琵琶、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
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6年,又启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实现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的全覆盖。
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无论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近年来,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1.8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3.03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
文化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从2017年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整体情况看,规模实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主营收入3515亿元、净资产4318亿元、净利润381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0%、155%、69%。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
同时,进一步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有10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启动以来,挂牌的文化企业有690家,约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6.2%。
新兴业态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主动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全国备案上线的网络电影5556部,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推出作品1454.8万件,彰显了新兴文化业态的蓬勃生机。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直接带来文化市场的活跃繁荣和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492.83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其中国产片票房287.47亿元、占总票房的58.33%,票房过亿元的影片86部、国产影片有45部。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银幕总数已超过4.5万块,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涌现出《筑梦路上》《海棠依旧》《焦裕禄》《长征》《湄公河行动》《三八线》等一批叫好叫座的优秀作品。
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进一步扩大
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这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紧扣中国梦宣传阐释,用鲜活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译成22个语种、25个版本,在海内外已经发行了625万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加强媒体对外传播,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脸书公共账号粉丝量达3000万、推特粉丝260万;近5年新华社稿件被引用总量达10733次,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位居榜首;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
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埃及、以色列、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地区参展;主展馆和分会场举办了数十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项目展演、论坛、洽谈、签约等配套活动,组织了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50个国际知名企业代表参加配套活动……对外文化贸易持续升温。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
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38.25亿元,是2012年的3.6倍。其中,2016年启动的“中国电影 普天同映”全球发行平台,目前已与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多个国家的主流院线成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