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文化满园春——福建特色文化品牌焕发勃勃生机

16.01.2015  10:39
  2014年,是福建文化浓墨重彩的一年;2014年,福建文化惊艳世界。

  这一年,随着“一带一路”规划叫响全世界,福建一大批世界级“海丝”人文品牌走向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亮相联合国总部大楼,向全世界展示“海丝”的独特价值;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精彩纷呈,与“海丝”交相辉映,尽情绽放福建魅力;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工作步入新阶段,一条“世纪动脉”正走向复兴……

  这一年,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福建文艺精品不断涌现:闽派戏曲晋京展演,尽显福建地方戏的风流;闽派批评重装集结,奏响文艺批评的强音;闽派影视剧热播荧屏,引起海峡两岸的共鸣……

  这一年,福建的特色文化被赋予时代的精神加以解读,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朱子文化成为连通海峡两岸人民的心灵纽带,闽南文化随着东亚文化之都的活动更加活态化,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的活动来到了第二十个年头,客家文化凝聚天下客家人的乡情,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船政文化、开漳文化等一系列福建特色文化品牌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一年,福建文化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世界新丝路,福建新贡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对外合作的重要构想。福建与“一带一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作为中国极具海洋个性的区域,福建是从海路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与中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和重要起点,拥有重要的史实与大量遗迹。在“海丝”联合申遗的9个城市中,福建占据3个。“海上丝绸之路”之于福建,不仅是一条海上贸易大通道,更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福建的茶叶、陶瓷以及妈祖信仰等等,都是这个文化载体上的重要人文品牌。

  去年4月24日,一场名为“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这个由福建博物院历时3年精心组织的展览,一经推出,就引起极大轰动。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观展后说:“举办这个展览,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鉴往可以知来,抚今则须追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证据,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历史的遗响传达给今天,将前人的智慧传播给后人,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我们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

  于是,在去年12月15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品文物图片展,办到了联合国总部大楼,作为国家文化品牌推出,向全世界展示“海丝”的独特价值和永恒魅力。

  与此同时,福建也在积极挖掘培育与“海丝”有关的人文品牌。

  20多年前的传统舞剧《丝海箫音》被重新挖掘出来。去年5月20日,在上海亚信峰会文艺晚会上,福建省歌舞剧院根据《丝海箫音》精选片段编排的舞蹈音画《丝路梦寻·海》一亮相,即受到广泛好评。此后,重新编排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掌声如潮。随后的日子里,他们组成一支新的“通远舟师”,承载着先人的荣耀,继承着平等、友好和探索精神,再次扬帆起航,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常年交流演出。

  去年11月15日,在武夷山,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从早上开到深夜。茶道沿线城市的与会代表们汇聚一堂,就万里茶道申遗和发展前景畅所欲言。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这条起自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贯穿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道,被视为“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万里茶道中最重要的载体——福建茶和福建的茶文化,也通过“闽茶世界行”等活动,又一次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福建好故事,闽派好声音

  2014年,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福建共有六部作品获奖。六部作品,六种体裁,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福建的好故事,传递着福建的好声音,展现着八闽大地的风土人情。

  2014年,闽派影视剧在中国荧幕上表现抢眼,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揽下上亿元票房;年度催泪大戏《原乡》央视热播,直接打动海峡两岸乡亲们,引起共鸣。专家认为,《原乡》能如此打动人,正是挖掘到本土文化中福建独有或优势的部分。

  福建戏曲,是中国戏曲版图上的一块高地,也是福建文化在全国响当当的品牌。去年9月,连续七天的福建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拉开序幕,闽剧、莆仙戏、芗剧、高甲戏、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等六大剧种以豪华阵容轮番上演,展现了我省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成果。展演在京城观众和艺术界引起轰动,有文艺理论家评论:中国戏曲界已经形成“福建现象”,引起文化界人士高度关注。

  “文学闽军”也正吹响冲锋号。闽派小说、诗歌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闽派翻译也是福建优势,从严复到林纾、林语堂,再到当代一批优秀的福建翻译家,他们共同演绎着闽派翻译的未来……

  文艺需要创作,也需要批评,文艺批评为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其提高和进步。去年9月27日,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在福州举行,闽派批评重装集结,“四世同堂”的批评家阵容豪华,显示了闽派批评30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的成果。

  闽派漆艺也走进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一场“大漆之美”的展览亮相中国美术馆。展览让全国人民知道海峡两岸的艺术已经走在了一起,几千年的古老艺术得以复兴。展览的背后是福建美术馆馆长唐明修满满的自豪:“福州成为近现代漆的故乡,已在全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

  ……

  这一个个文化品牌的背后,是良好的文化生态、肥沃的文化土壤。

  为建立完善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机制,我省设立福建文艺发展基金。我省还出台了对省属院团演出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去年这一政策又向全省县(市、区)的32个基层院团延伸,大大增强了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持续保持福建舞台艺术领先优势。

  我省还制定文艺人才培训计划。近年来邀请全国文艺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五个一工程”评委等来闽授课,先后举办了鲁迅文学院福建作家班、影视戏剧创作高研班、舞蹈创作高研班等文艺创作人才培训班,并向普通文艺爱好者开放,挖掘培养一批优秀文艺创作人才。

  去年,我省文艺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受到极大鼓舞,明确了各个领域文化实践的价值方向,使我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留住古村落,留住我们的乡愁

  去年5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陈氏祠堂的去留,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承载着全村人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却因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面临被拆的命运。在各方人士的呼吁和关注下,祠堂保住了,乡愁留住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离不开文化载体,也需要生长空间。乡愁,不仅仅停留于思恋故乡的个人情感上,更多的是我们对当年充盈于民间的古朴文化的一种回想与留恋,它是记忆中的古村落,是列入非遗的民俗活动,是流连舌尖的小吃,是老地名,是方言,是民间技艺……

  事实上,福建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头。去年11月,在屏南举行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坦言,我省的传统村落是一群幸运儿,“2000年左右,福建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在全国大量村镇空心化、空壳化的情况下,福建的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参与了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留住了这些村镇”。

  去年11月25日,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公布,我省52个村落名列其中,从而让福建的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上升到125个。而在评选更为严格的全国名镇名村的数量排行榜上,我省更是以85个村落的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有数量的同时,也注重质量。“从2014年起,我省连续五年,每年挑选10个村落,省财政对每个村落提供500万元的经费支持,并要求当地政府配套。紧接着专家跟进、规划团队跟进、维修队伍跟进。如此大的力度,对我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国珍说。

  与政府保护行为相呼应的是,文化自觉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共识,一大批民间人士自觉地行动起来,保护古村落,保护古建筑——

  福州老建筑QQ群的网友们,自发建起“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站,给福州的古建筑登记造档。他们一些资料的深度,甚至超过了有关部门的存档。

  福建的一群摄影界人士,在2014年开始了闽江行走。他们用脚步丈量闽江,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福建迷人山水,用影像留住八闽的美丽乡愁。

  此外,还有活跃在民间的一场场讲座,它们就像这个城市中没有围墙的教室,把传统文化普及到市民中去;还有隐藏在坊巷中的“陈式客厅”,它们通过文化沙龙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乡愁的存在、文化的力量……

  这是文化自觉的力量,也让福建文化的魅力灿烂绽放。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